[发明专利]固态红-转-黄上转换共聚物体系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710065979.4 | 申请日: | 2017-0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66874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01 |
发明(设计)人: | 王筱梅;戚守善;郝荣康;谢先格;吴振伟;周立伟;傅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08F220/28 | 分类号: | C08F220/28;C08F230/08;C08F2/50;C08F2/44;C08K5/19;C08K5/29;C09K11/02;C09K11/06;H01L31/055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陶海锋;孙周强 |
地址: | 215009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固态 转换 共聚物 体系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固态红‑转‑黄上转换共聚物体系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以α‑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和3‑(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TMSPMA)为单体,在偶氮异丁腈引发下,通过原位聚合均匀包覆一定配比的敏化剂(三明治型钯酞菁)与发光剂(罗丹明系列化合物),获得固态红‑转‑黄上转换硅共聚物;不但解决了溶液态需要除氧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了目前固态聚合物上转换效率低的瓶颈问题。在655nm半导体激光器激发下(激光功率密度1W×cm‑2),本发明获得的固态共聚物的上转换效率(FUC)高达12.75%;且在空气氛中,该固体上转换效率值可保持在4天以上近乎不衰减;在太阳能利用领域中具有应用价值。
本发明属于三线态湮灭上转换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固态红-转-黄上转换共聚物体系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背景技术
基于三线态-三线态湮灭上转换(TTA-UC)材料通常由敏化剂与发光剂溶解于有机溶剂构成双组分体系,其机理为:(1)低能量激发光的照射,敏化剂吸收了激发光的能量由其基态(S0) 跃迁至单线态的激发态(1S*),之后通过系间窜越过程(ISC)跃迁至三线态的激发态(3S*);(2)敏化剂经过三线态-三线态能量转移(TTT)机制,将其三线态激发态的能量(3S*)转移给发光剂(3A*);(3)当三线激发态的受体分子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两个处于三线态(3A*)的发光剂分子相互碰撞发生三线态-三线态湮灭(triplet-tripletannihilation,TTA),在一定的几率上得到一个处于单线态的发光剂分子(1A*)以及一个基态的发光剂分子(A0);此时,单线态的发光剂分子由于辐射衰减而发出短波长的上转换光。
目前,溶液态的TTA-UC材料在激发光辐照下,可获得较高的上转换量子效率,如绿光-转-蓝光的上转换效率最高可达(36 %)、红光-转-黄光的上转换效率最高可达6-7%;显示出在光伏、光催化和光降解等方面潜在的应用价值。然而,由于空气中的氧气能猝灭敏化剂和发光剂的三重态,要获得TTA-上转换则必须在无氧状态中进行,这使得上转换在实际应用中受到严重的限制。由此促进了固态上转换材料制备技术的研究成为热点课题。2008年Tanya N. Singh-Rachford和Felix N. Castellano报道了将敏化剂PdPc(OBu)8与受体rubrene负载在薄片上,制备的红光-转-黄光固态上转换材料,虽可有效屏蔽空气中的氧气对三线态的猝灭,然而获得的固态聚合物上转换效率很低。(参见:(1) G. Chen,J. Seo,C.Yang, P. N. Prasad,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科技大学,未经苏州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6597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