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伊布替尼精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054191.3 | 申请日: | 2017-0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3178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30 |
发明(设计)人: | 张贵民;张朝花;翟立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鲁南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D487/04 | 分类号: | C07D487/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76005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伊布替尼 精制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药物合成领域,具体涉及的是改进的伊布替尼精制方法。本发明所述的伊布替尼精制方法是将伊布替尼粗品进行柱层析分离,填充料有文献中的硅胶改为大孔吸附树脂,洗脱剂为乙酸乙酯与石油醚,该精制方法收率非常高并且不降解,生产成本低,适合工业化生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药物合成领域,具体涉及的是一种伊布替尼精制方法。
背景技术
伊布替尼,化学名为1-[(3R)-3-[4-氨基-3-(4-苯氧基苯基)-1H-吡唑并[3,4-d]嘧啶-1-基]-1-哌啶基]-2-丙烯-1-酮,是由Pharmacyclics公司和强生公司联合研制开发,2013年11月经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加速批准上市,商品名为Imbruvica,通用名为Ibrutinib。伊布替尼是一种口服的名为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的首创新药,主要用于治疗一种罕见的侵袭性血癌——套细胞淋巴瘤(MCL)。该药通过与靶蛋白Btk活性位点半胱氨酸残基选择性地共价结合不可逆性地抑制BTK,从而有效地阻止肿瘤从B细胞迁移到适应于肿瘤生长环境的淋巴组织。早先有分析师已预测Ibrutinib所有适应症的年销售峰值将会达到大约50亿美元,其最大销售份额可能来自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适应症(CLL),而目前该适应症也正在等待FDA批准。
现有技术中公开了多种伊布替尼的制备方法,其中CN101610676A公开了以4-苯氧基苯甲酸为起始原料,经氯化后与丙二腈缩合,再与无水肼环合得到吡唑中间体,之后与甲酰胺环合得到4-氨基吡唑并[3,4-d]嘧啶母核,经光延反应与手性醇缩合,脱Boc保护基及丙烯酰化等步骤后得到产物,合成路线如下所示:
该合成路线冗长,步骤繁多,光延反应步骤收率低(34%),总收率只有8.1%,且用到昂贵不易得的三苯基磷树脂,最后经色谱纯化才能得到伊布替尼,使得该路线工业化成本高,操作复杂。
CN103121999A报道的路线以3-溴-4-氨基吡唑并[3,4-d]嘧啶为起始原料,依次经铃木反应与4-苯氧基苯硼酸偶联、在碳酸铯为碱的条件下和手性醇缩合、通过三氟乙酰基保护,脱Boc保护基,丙烯酰化及脱三氟乙酰基保护等步骤后得到伊布替尼,合成路线如下所示:
该合成路线冗长,其中以PdCl2(PhCN)2为催化剂的铃木反应不易重复,且催化剂用量大;碳酸铯为碱的缩合步骤需24小时,反应时间长;对氨基的保护脱保护步骤延长反应路线,降低了路线总收率,总收率为21.5%(以3-溴-4-氨基吡唑并[3,4-d]嘧啶为起始原料),该工艺不适宜于进行放大生产。
WO2014022390A1报道了以4-氨基吡唑并[3,4-d]嘧啶为起始原料,经碘代制备中间体3-碘-1H-吡唑并[3,4-d]嘧啶-4-胺,后依次经铃木反应与4-苯氧基苯硼酸偶联、经光延反应与手性醇缩合,再经盐酸脱Boc保护后成盐,最后经丙烯酰化即得伊布替尼,合成路线如下所示:
该路线的铃木反应所用催化剂四三苯基膦钯用量高,相对底物的投料量为0.2当量,反应时间长达24小时;光延反应步骤时间长,收率低(38%),路线总收率只有9.3%,且需经色谱纯化,不适宜于工业化。
专利WO2002080926中的伊布替尼类似物合成描述了以3-碘代-4-氨基吡唑并[3,4-d]嘧啶为原料,先与3-羟基-1-叔丁氧羰基哌啶发生光延反应得到1位-哌啶取代物,后与不同的硼酸发生铃木反应得到各种不同类似物,合成路线如下所示:
该路线中,以3-碘代-4-氨基吡唑并[3,4-d]嘧啶为原料发生光延反应,所述碘代物原料成本高,并且光延反应步骤收率只有2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鲁南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鲁南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5419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