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金属质感的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052075.8 | 申请日: | 2017-0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27156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27 |
发明(设计)人: | 杨桂生;高军;李术;蒋超杰;李枭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杰事杰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45/00 | 分类号: | B29C45/00;C25D5/56 |
代理公司: | 合肥天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15 | 代理人: | 汪贵艳 |
地址: | 230601 安徽省合***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 制件产品 金属质感 注塑 制备 苯乙烯树脂 抗老化性能 使用寿命 丙烯腈 丁二烯 光泽度 外观件 电镀 层厚 清洁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金属质感的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先将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注塑成制件产品;再在制件产品的外表面注塑一层厚0.1~3mm的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树脂;然后清洁后再对其进行电镀。使制件产品的外观具备金属质感,其光泽度高可直接当作外观件使用,极大的提高了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的适用领域。同时还提高了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的制件产品的抗老化性能,提高制件产品的使用寿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高分子复合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金属质感的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应用越来越广,经济成本优势大的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尤其是长玻璃纤维类增强复合材料大量应用于汽车轻量化领域已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
但是,纤维增强类复合材料的产品有一个不可回避问题,就是产品的外表面粗糙,光洁度和亮度较低,有些领域为了达到替代金属的目的而对其对强度、刚度的要求势必更高,要实现这一目的纤维的含量会很高,造成产品外表面纤维外露现象十分严重、甚至是普遍现象。这一缺陷势必限制了纤维增强类复合材料的应用范围,对一些外观件、经常暴露于客户视野内的产品,显然会造成较差的用户体验感觉。
现有技术中高分子类的热塑性材料基本都存在着老化问题,长期暴露于户外、经受阳光暴晒,使材料老化迅速,性能下降较快,严重制约了其使用寿命。未解决这些问题都是要在材料加工阶段通过添加大量、高成本的抗老化助剂来提高其抗老化性能,造成生产成本增加。
目前为了增加产品的外观和防腐蚀等性能,普通采用电镀工艺对产品外表面电镀上金属层,提高了产品的外观美感。但现有电镀工艺对热塑性材料的电镀限制比较苛刻,对纤维增强类产品还不能直接电镀。由于纤维类材料多为无机非金属材料,其本身就具备很强的强度和化学稳定性。在电镀过程中,化学液体很难对其进行腐蚀,也难以在镀件表面形成较好的附着能力,无法跟金属层形成较强的结合力,对其纤维增强类产品直接电镀存在较大困难。
发明内容
为解决以上技术缺陷,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金属质感的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既提高了制件产品的外观美感、也能有效提高其抗老化性能、延长了其使用寿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金属质感的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先将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注塑成制件产品;再在制件产品的外表面注塑一层厚0.1~3mm的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树脂;然后清洁后再对其进行电镀。
进一步方案,所述的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中热塑料性塑料为聚丙烯、聚乙烯、聚氯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碳酸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或聚酰胺中的一种或者几种的混合物;纤维为玻璃纤维、碳纤维、不锈钢纤维、碳钢纤维、铸铁纤维、铜纤维或铝纤维。
进一步方案,所述的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树脂选自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接枝共聚物、丙烯腈-乙烯丙烯弹性体-苯乙烯接枝共聚物、丙烯腈-苯乙烯-丙烯酸三元共聚物和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接枝共聚物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
进一步方案,所述电镀的材料为铜、镍、铬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
本发明在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的制件产品外表面注塑一层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树脂,使其能进行电镀操作,在其外表面电镀上一层金属,从而解决了纤维增强类热塑性复合材料不能电镀的技术难题;使制件产品的外观具备金属质感,其光泽度高可直接当作外观件使用,极大的提高了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的适用领域。同时还提高了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的制件产品的抗老化性能,提高制件产品的使用寿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杰事杰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合肥杰事杰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5207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