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处理剩余污泥的方法及堆肥产品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710045097.1 | 申请日: | 2017-0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66299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27 |
发明(设计)人: | 邢美燕;郑雅丹;肖涛;蔡芦子彧;陆羽凡;王寅;杨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 |
主分类号: | C05G3/80 | 分类号: | C05G3/80;C05G1/00;C05F17/80;C05F17/40;C02F11/02;C02F11/121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2 | 代理人: | 吴林松;孔翰 |
地址: | 20009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处理 剩余 污泥 方法 堆肥 产品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处理剩余污泥的方法及堆肥产品和应用,处理剩余污泥的方法包括:将剩余污泥调节浓度后,经处理得到蚓粪污泥;将蚓粪污泥与调理剂混合,投加蚯蚓以形成堆肥,等待56‐63d后,得到堆肥产品,此产品在高效农肥或土壤改良剂中应用。本发明制备的堆肥产品可以有效改善污泥的腐殖化程度,提高腐殖酸的分子量大小、缩聚程度和芳香化程度,从而使蚯蚓堆肥后的污泥转变为更为优良的农用肥料。另外,本发明的反应过程所需条件简单,常温常压下即可发生反应,流程简便易控制,运行管理和设备维修方便,工程造价和运行费用大幅降低,对于处理污泥产量小且分布广的农村污泥有着天然的优势。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处理剩余污泥的方法及堆肥产品和应用。
背景技术
与城市污水和工业污水相比,农村生活污水中一般不含有毒物质,污泥中COD、氮、磷等营养物的含量较高。但农村污水的处理规模小、污泥产量少,添置专用装置进行污泥的处理不经济。因此,农村污泥的处理需结合农村当地自然环境特点和技术经济条件,利用污泥重金属元素含量远低于国家标准临界值的有利条件,构建污泥农用技术,为农林业生产增加肥源,避免城市污泥处理处置所导致的二次污染问题,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
针对村农村剩余污泥的特点,农村剩余污泥处理有如下要求:处理成本低、运行管理维护少和生态化处理效果好。目前常见的污泥处理技术包括好氧消化、厌氧消化、热氧化法和好氧堆肥等。其中,好氧消化、厌氧消化和热氧化法对污泥性质的稳定有显著作用,但好氧消化、厌氧消化和热氧化法与污泥过于依赖相应的设备,其需要大量额外的运行、维护费用,一般只用于处理投资规模较大的污水处理厂的污泥。而污泥堆肥是一种生态化的处理方式,污泥堆肥系统中含有大量复杂的微生物群落,这些微生物以易降解的有机物为能源,能够促进固体废物中有机物降解及转化;另外,污泥堆肥不需要复杂的机械设施,日常的运行维护和管理工作量相比其他技术低,更适合小型城镇或村镇的剩余污泥的处理。
近年来,国内许多专家对污泥农用资源化试验研究越来越广泛。陈同斌等人通过盆栽和大田试验,初步探讨了污泥复合肥种植小麦的肥效及其对小麦重金属吸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污泥复合肥对小麦的增产效果和土壤的培肥效果明显优于化肥,等同于市售复合肥;污泥复合肥能促进植株生长发育,提高小麦产量,对土壤速效养分的积累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张学洪用污泥研制的复合肥进行水稻田间试验也表明,水稻施用有机复合肥后增产18‐19%,肥效略优于市售的复合肥。
研究发现,生物滤池出泥的腐殖化程度虽然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仍未达到土壤的腐殖化程度,需要进一步稳定化处理。为了真正实现污泥的资源化利用,仍需对蚯蚓生物滤池进一步处理。
上述方法均不是理想的剩余污泥生物处理技术,但与厌氧消化、好氧消化和好氧堆肥相比,蚯蚓堆肥过程中的上述缺点导致蚯蚓功能发挥受限,堆肥稳定化效果不理想,致使蚯蚓堆肥不能长期高效进行。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首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处理剩余污泥的方法。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堆肥产品和应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处理剩余污泥的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1)、将剩余污泥调节浓度后,经处理,得到蚓粪污泥;
(2)、将蚓粪污泥与调理剂混合,投加蚯蚓以形成堆肥,等待56‐63d后,得到堆肥产品。
优选地,蚓粪污泥与调理剂的干重比为1:1。
优选地,调理剂为牛粪。
优选地,牛粪的含水率为21±3%,有机物含量为347±12g/kg,pH值为8.52±0.23,电导率为832±22us/cm,C/N为25.7±0.9。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未经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4509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