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轨道交通用户识别方法、装置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10044664.1 | 申请日: | 2017-0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51586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09 |
发明(设计)人: | 童磊;陈璇;葛瑾;赵雨田;路康;任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4/029 | 分类号: | H04W4/029;H04W4/40;H04W24/00;H04W24/06;G06K9/6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博世达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274 | 代理人: | 申健 |
地址: | 10003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轨道交通 用户 识别 方法 装置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轨道交通用户识别方法、装置和系统,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具有更好的实施性和更广的适用性。所述方法包括:获取目标区域的用户的移动通信网络侧信令面全量数据;利用所述全量数据生成用户的全部移动类型事件的记录;提取所述全部移动类型事件的记录中的运动类事件的记录,并生成运动类事件记录组;根据所述运动类事件记录组中的每条记录的聚类特征确定用户是否为轨道交通用户。本发明主要用于轨道交通用户识别过程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轨道交通用户识别方法、装置及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轨道交通(包括高铁、城铁、地铁等)已经成为人们出行的主要方式之一。由于轨道交通通信场景日益普及并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对轨道交通用户进行识别对于网络优化和用户分析具有重要价值。
以轨道交通中的高速铁路(以下简称高铁)为例,目前通过建设一张链型覆盖高铁线路的通信网络,即高铁专网(简称专网)来保证高铁上的乘客有较好的通信体验。而覆盖高铁区域外的网络称为公网。当前识别高铁用户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第一种,通过用户终端在专网小区中的驻留时间来判断用户是否为高铁用户。第二种,通过用户终端在预设时间内的位置更新次数来确定用户是否为高铁用户。第三种,采集覆盖高铁小区A口和Abis口的全量信令数据;根据预先建立的沿线常驻用户库,从所述全量信令数据中匹配出沿线常驻用户;根据高速铁路实际路测数据,分离出所述沿线常驻用户之外的用户中的高铁用户和沿线低速用户。
本申请发明人在实际应用中发现,上述方法一和二所采用的分析手段为专网分析手段,而当高铁用户驻留在公网时,通过专网的分析手段难以确定该用户是否为高铁用户;并且在第二种方法中,对于高铁和高速并行的场景,高速汽车用户将与高铁用户共享移动网络,若他们的速度类似,其发生的消息事件类型相同,利用位置更新次数将难以有效的实现高铁用户和周边高速用户的区分;而对于第三种利用实测数据进行匹配的高铁用户识别方法,需要事先对每条线路进行实测,而实测往往受工程量限制,难以进行全面测试,且通常测试只能采集少量的样本,更多隐性问题无法暴露,且消耗人力成本较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轨道交通用户识别方法、装置及系统,具有更好的实施性和更广的适用性——适用于各种网络环境,同时不仅可以识别高铁用户,在城铁/地铁等轨道交通用户的识别上同样适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轨道交通用户识别方法,包括:
获取目标区域的用户的移动通信网络侧信令面全量数据;
利用所述全量数据生成用户的全部移动类型事件的记录;
提取所述全部移动类型事件的记录中的运动类事件的记录,并生成运动类事件记录组;
根据所述运动类事件记录组中的每条记录的聚类特征确定用户是否为轨道交通用户。
一种轨道交通用户识别装置,包括:
获取单元,所述获取单元用于获取目标区域的用户的移动通信网络侧信令面全量数据;
生成单元,所述生成单元用于利用所述获取单元获取的全量数据生成用户的全部移动类型事件的记录;
提取单元,所述提取单元用于提取所述生成单元生成的全部移动类型事件的记录中的运动类事件的记录,并生成运动类事件记录组;
确定单元,所述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提取单元生成的运动类事件记录组中的每条记录的聚类特征确定用户是否为轨道交通用户。
一种轨道交通用户识别系统,包括如上所述的轨道交通用户识别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4466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照明器具以及照明装置
- 下一篇:敞顶灶和相关联的煤气分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