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铜内电极MLCC用C0G介质陶瓷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710044199.1 | 申请日: | 2017-0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66139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20 |
发明(设计)人: | 杨彬;张兵;司留启;冯兆泉;付清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国瓷功能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35/48 | 分类号: | C04B35/48;C04B35/622;H01G4/12;H01G4/30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002 | 代理人: | 王文君 |
地址: | 257091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极 mlcc c0g 介质 陶瓷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介质陶瓷材料,尤其涉及一种铜内电极MLCC用C0G介质陶瓷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促使MLCC(即片式多层陶瓷电容器Multi-layer Ceramic Capacitor,缩写为MLCC)不断向小型化、高可靠性、低成本等方向发展。目前市场上使用的C0G规格BME-MLCC以镍内电极为主。使用铜取代镍作为MLCC的内电极,不仅可以大大降低MLCC的制造成本,而且在高频领域,铜电极在Q值和ESR值方面具有更优的表现。但是,传统与镍电极匹配的C0G介质陶瓷材料的烧结温度一般>1200℃,大大高于铜的熔点(1083℃),无法与铜内电极实现共烧,所以,制备可以在1050℃以下烧结、抗还原性能良好的电介质瓷料就成为C0G铜内电极MLCC制备的关键环节之一。
大多数的低温烧结C0G瓷料采用的是添加低温玻璃和助烧剂的方式。例如,中国专利申请201410193752.4公开了一种抗还原低温烧结高频热稳定介质陶瓷,其介质材料由主材料、助熔玻璃、添加剂组成,材料成分是:(Sr0.55Ca0.45)(Zr0.96Ti0.04)O3+aBaO-B2O3-SiO2+bLi2CO3+cMnCO3,其中a=1%,b=0.5%,c=0.5%,其主成分由固相法合成,助熔玻璃BaO-B2O3-SiO2采用熔融淬火法制备,与Li2CO3等一起添加以降低烧温,最终瓷体烧结温度1000~1080℃。在MLCC的制备过程中,大量助烧辅料的加入,在降低瓷料烧温的同时,可能对瓷料的耐压特性、内电极匹配性以及瓷体强度等造成不良影响,助烧剂中低温挥发元素还可能造成对烧结炉的污染和腐蚀。
降低瓷体烧温的另一个方向就是通过制备超细粉体,提高颗粒的烧结活性以达到降低烧温的目的。与传统的固相法相比,水热法制备的粉体颗粒小、均匀、粒度分布窄,更利于烧结。本发明就是利用水热法合成的化合物作为主成分,通过配方和工艺控制制备超细粉体,减少助烧辅料添加的种类和用量,实现瓷料的低温烧结。粉体颗粒的细化,同时也有利于MLCC介质层实现薄层化。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铜内电极MLCC用C0G介质陶瓷材料,其由包括主成分和辅助添加剂的原料制成,以主成分为100mol计,辅助添加剂为2.0~6.0mol,优选2.56~5.41mol;
所述主成分为采用水热法制备而成的(Ca1-xSrx)yZrO3,其中0.2≤x≤0.4,0.985≤y≤1.000;所述(Ca1-xSrx)yZrO3采用水热法合成;
所述辅助添加剂为MgTiO3、CuO、MnCO3、SiO2、ZnO、H3BO3中的至少五种。
本发明所述的介质陶瓷材料,其符合美国EIA标准的C0G特性,可在未添加低温助熔玻璃的情况下进行低温烧结,且具有优良的介电性能,适合于薄介质铜内电极C0G MLCC的制造;用于制作MLCC时,与铜内电极匹配性良好。其中,所述(Ca1-xSrx)yZrO3采用水热法合成。与传统的固相法相比,水热法制备的(Ca1-xSrx)yZrO3粉体颗粒小、均匀、粒度分布窄,更利于烧结。
进一步地,以所述主成分为100mol计,所述辅助添加剂由如下含量的成分组成:MgTiO3:0.05~0.3mol;CuO:0~0.05mol;MnCO3:0.5~1mol;SiO2:0~2mol;ZnO:0~3mol;H3BO3:1~2mol;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国瓷功能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山东国瓷功能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4419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