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文丘里反应器式烟尘净化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10015873.3 | 申请日: | 2017-01-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31610B | 公开(公告)日: | 2023-10-24 |
发明(设计)人: | 雷蕴霆;臧乃平;王德才;邹品健;潘延安;任永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兰州兰石重工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78 | 分类号: | B01D53/78;B01D53/60;B01D47/10 |
代理公司: | 甘肃省知识产权事务中心代理有限公司 62100 | 代理人: | 马小瑞 |
地址: | 730314 甘肃省兰州***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文丘里 反应器 烟尘 净化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除尘设备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能够同时去除粉尘、净化烟尘中有害气体的文丘里反应器式烟尘净化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对于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各类除尘净化装置被广泛的应用于工业生产中。袋式除尘器是一种干式滤尘装置。它适用于捕集细小、干燥、非纤维性粉尘。滤袋采用纺织的滤布或非纺织的毡制成,利用纤维织物的过滤作用对含尘气体进行过滤,当含尘气体进入袋式除尘器后,颗粒大、比重大的粉尘,由于重力的作用沉降下来,落入灰斗,含有较细小粉尘的气体在通过滤料时,粉尘被阻留,使气体得到净化。在复杂工况所产生的烟气不仅包含粉尘,还包括有毒有害气体和其它杂质,袋式除尘器由于只能单一过滤其中的粉尘,需要加装气体净化吸收机构才能够满足环保的要求,净化系统结构复杂,制造、运行成本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文丘里反应器式烟尘净化系统,既可有效的去除粉尘,又可以高效去除烟尘中的有害气体,相对于布袋除尘系统无需二次加装气体净化吸收装置,从流程和结构上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成本。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文丘里反应器式烟尘净化系统,它包括烟尘捕集机构、沉降室和引风机,烟尘捕集机构包括安装在烟尘点周围的密闭罩上方的烟尘捕集罩、烟道,所述烟道的出烟口与文丘里反应器的顶部相连通,文丘里反应器的内部设有竖直向下双层的文丘里管密排板,文丘里管密排板的侧部与吸收液输送管的出液口相连接,文丘里反应器的上部为圆柱形管体,下部为顶部直径大于底部直径的圆台体形管体的密封体,圆柱形管体的底部设有气液分流器,圆台体的底部与L型沉降管路相连接,沉降管路的出口与沉降室的侧壁上部相连接,沉降室的顶部通过烟气管路与除雾器相连接,除雾器的底部通过烟气管路与引风机相连接,除雾器的底部设有排污管,排污管的底部设有缓冲沉淀池。
优选的,所述文丘里反应器的圆柱形管体的直径大于烟道的直径。
优选的,所述沉降室本体为圆锥形,其最大直径为沉降管路直径的4-6倍
优选的,所述除雾器的底部与除雾器回水管路的顶端相连接,除雾器回水管路的底端延伸在缓冲沉淀池内。
优选的,所述缓冲沉淀池通过上清液回流管与吸收液原浆池相连接,吸收液原浆池的侧壁底部与吸收液输送管的进液口相连接。
本发明采用双碱法脱硫脱硝,通过文丘里器将吸收缓冲剂与烟尘里边的粉尘和有害气体混合反应,在除尘的同时将烟气里边的硫化物和氮化物吸收去除,做到真正的无残留绿色排放。
1、脱硫
在烟气脱硫史上,钠碱化合物比其他类型的吸收剂更受重视,因为它对SO2的亲和力强,亚硫酸钠—亚硫酸氢钠的化学机理能适应吸收与再生循环操作;钠盐溶解度大,有将所有化合物保持在溶液内的能力,吸收SO2的能力大。
用钠碱溶液洗涤吸收含SO2气体时,首先SO2溶于水中,并部分离解为H+,HSO3-及少量的SO32-。碱溶液中存在着Na+和OH-。由下列反应使OH-和H+不断减少。主要反应式如下:
由此,反应向右偏移,溶液中的亚硫酸和二氧化硫含量减少,从而继续从气体中吸收SO2;起初,因碱过剩SO2与碱反应生成正盐(亚硫酸钠)。
NaHSO3相当不稳定,很容易从吸收液中解析出来,利用Na2SO3——NaHSO3溶液的平衡关系,降低吸收与再生之间的温度差,通常在94℃温度下便可再生得到Na2SO3,并返回吸收系统循环使用,原始高温烟气反应过后在常温下就可以再生二次回用。
2、脱硝
碱溶液吸收NOx生成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碱溶液通常选用烧碱和纯碱的水溶液,硝酸废气中NOx经过反应器腔体,被碱溶液吸收,生成含有亚硝酸钠和硝酸钠的中和液。中和液经蒸发、结晶、分离,分离出的亚硝酸钠母液用稀硝酸进行转化,全部氧化成硝酸钠,母液返回二次回用。主要反应式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兰州兰石重工有限公司,未经兰州兰石重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1587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