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点对点的红外通讯方法及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710012690.6 | 申请日: | 2017-0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77925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20 |
发明(设计)人: | 曾广玺;杨文轩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欢创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B10/114 | 分类号: | H04B10/114;H04L1/0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六加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44372 | 代理人: | 宋建平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点对点 红外 通讯 方法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红外通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点对点的红外通讯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存在的红外通讯协议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用于红外遥控器的传统红外通信协议,常见的有NEC协议、RC5、RC6等。以NEC协议为例,NEC编码的每一帧由引导码、地址码和数据码组成。如图1a所示,把地址码和数据码取反是为了加强数据的正确性。引导码及数据码的编码定义如图1b所示。从图1b可知,这种红外通信的每一帧时间较长,空中速率只有几十个字节每秒,速率很慢,不能高速传输。另一类是IrDA(Infrared Data Association,红外数据组织),该组织规定的红外数据传输的标准IrDA,用于设备之间的数据通信,传输速率为2400bps到115200bps,传输范围1m,传输半角度为15度到30度。这种协议的缺点是通信距离比较短,角度比较小,元器件比较贵。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方式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点对点的红外通讯方法及系统,能够实现红外的高速通讯,并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此外,还能提高红外通讯的距离和增大红外覆盖的角度,且成本最低化。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点对点的红外通讯方法,包括:
红外发送端获取待发送的信息数据,根据预设的校验方法确定所述信息数据的校验码,再将所述信息数据和校验码按照预设的帧信息格式编制成软编码帧后发射出去,其中,预设的帧信息格式包括起始位+数据位+校验位+结束位;
红外接收端接收所述红外发送端发射的软编码帧,当红外接收端接收到起始位时,启动接收当前软编码帧的信息数据和校验码,当红外接收端接收到结束位时,停止接收当前软编码帧;
红外接收端根据校验码和预设的检验方法验证接收的信息数据是否正确,如果正确,则根据接收的信息数据进行处理,如果不正确,则丢弃当前软编码帧信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点对点的红外通讯系统,包括:
红外发送端,用于获取待发送的信息数据,根据预设的校验方法确定所述信息数据的校验码,再将所述信息数据和校验码按照预设的帧信息格式编制成软编码帧后发射出去,其中,预设的帧信息格式包括起始位+数据位+校验位+结束位;
红外接收端,用于接收所述红外发送端发射的软编码帧,当红外接收端接收到起始位时,启动接收当前软编码帧的信息数据和校验码,当红外接收端接收到结束位时,停止接收当前软编码帧;根据校验码和预设的检验方法验证接收的信息数据是否正确,如果正确,则根据接收的信息数据进行处理,如果不正确,则丢弃当前软编码帧信息。
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发明实施例在提高红外通讯传输速率的情况下,用校验码保证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此外,在红外发送端和红外接收端,使用独立的红外发送管和独立的红外接收管,能提供红外通信举例和增大红外覆盖角度,因此,本发明具有成本低、空中传输时间短、通信距离远、角度大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a是现有技术中NEC红外协议帧数据的组成示意图;
图1b是图1a中NEC协议的编码定义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点对点的红外通讯方法的流程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每帧信息的数据格式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0和数据1的一种编码定义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点对点的红外通讯系统的硬件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点对点的红外通讯方法,如图2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点对点的红外通讯方法的流程图,包括:
步骤S101,红外发送端获取待发送的信息数据,根据预设的校验方法确定所述信息数据的校验码,再将所述信息数据和校验码按照预设的帧信息格式编制成软编码帧后发射出去,其中,预设的帧信息格式包括起始位+数据位+校验位+结束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欢创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欢创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1269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