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射流聚能解体弹在审
申请号: | 201710008883.4 | 申请日: | 2017-01-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78938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13 |
发明(设计)人: | 邢春洪;龚建华;樊春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特种警察学院 |
主分类号: | F42B12/36 | 分类号: | F42B12/36;F42D5/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2211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圆筒形 上弹体 导爆索 底部边缘 上端 连接板 下弹体 药型罩 聚能 射流 解体 爆炸物 密封腔 上端盖 下端 制式 雷管 穿过 伸出 敞开 分解 燃烧 出口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排除、分解非制式爆炸物的射流聚能解体弹,包括上弹体(2)和下弹体(4),其中上弹体包括第一圆筒形部分(21)和设置于第一圆筒形部分上端的圆形上端盖(22),第一圆筒形部分的下端是敞开的;下弹体包括第二圆筒形部分(41)、连接在第二圆筒形部分上端的第一圆锥形部分(42)、套设在第一圆锥形部分内的第二圆锥形部分(43)和连接在第一圆锥形部分的底部边缘和第二圆锥形部分的底部边缘之间的连接板(44);第一圆锥形部分的外表面上固定有导爆索(3),导爆索的一端穿过上弹体上的导爆索出口(221)伸出上弹体外,与雷管相连;其特征在于第一圆锥形部分、第二圆锥形部分和连接板之间形成被称为“药型罩”的第二密封腔(45),药型罩内充有水或者其他不可燃烧的液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安全处置、排除非制式爆炸物的弹药,尤其是针对具有坚硬外壳的非制式爆炸物,比如高压锅炸弹,使其失去爆炸能力。
背景技术
目前,常用的排爆工具,如无后坐力爆炸物销毁器(水炮枪),虽然可以完成对普通材质包裹的非制式爆炸物的解体,使其失去爆炸的能力,但是如果使用高强度材质(如不锈钢材质的高压锅)作为伪装、包裹,则以目前无后坐力爆炸物销毁器的战技能力,无法完成对其分解,不能很好地满足排爆作业要求。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排爆工具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射流聚能解体弹,该解体弹爆炸形成的水射流或者液体射流不仅能够穿透使用不锈钢材质高压锅伪装的非制式爆炸物,并同时对其内部点火电路、爆炸序列进行彻底的损坏,完成排爆作业,而且能利用爆炸形成的水雾,可以使尘埃快速降落,对周围环境损伤小,同时更加便于作战人员对其毁伤效果进行快速评估。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射流聚能解体弹,包括上弹体和套设在上弹体内的下弹体,其中上弹体包括第一圆筒形部分和设置于第一圆筒形部分上端的圆形上端盖,第一圆筒形部分的下端是敞开的;下弹体包括第二圆筒形部分、连接在第二圆筒形部分上端的第一圆锥形部分、套设在第一圆锥形部分内的第二圆锥形部分和连接在第一圆锥形部分的底部边缘和第二圆锥形部分的底部边缘之间的连接板,第一圆锥形部分、第二圆锥形部分和连接板之间形成被称为“药型罩”的第二密封腔,药型罩内充有水或者其他不可燃烧的液体;第一圆锥形部分的外表面上固定有一条或多条导爆索,导爆索的一端穿过上弹体上的导爆索出口伸出上弹体外,并且与雷管相连。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第一圆锥形部分的外表面上设置有一条或多条凹槽,导爆索嵌在该凹槽内。优选的是,凹槽螺旋形设置在第一圆锥形部分的外表面上,相应地,导爆索螺旋形地嵌在该螺旋形凹槽内。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导爆索粘附在第一圆锥形部分的外表面上。优选的是,导爆索螺旋形地粘附在第一圆锥形部分的外表面上。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上弹体还包括基本上同轴设置于第一圆筒形部分内的倒扣的漏斗形部分,第一圆筒形部分、上端盖和漏斗形部分之间形成第一密封腔,第一密封腔内充有水或者其他不可燃烧的液体。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导爆索出口优选位于上端盖的中心,漏斗形部分的中空的漏斗柄部与上端盖上的导爆索出口相接。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上弹体的上部,优选上端盖上,设有一个上注水口,上注水口由上密封盖密闭。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圆环形连接板上设有一个下注水口,下注水口由下密封盖密闭。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优选实施方式,雷管可以是电雷管或者火雷管。
本发明的射流聚能解体弹使用充有水或其他不可燃烧液体的药型罩,雷管引爆导爆索后,药型罩内部填充的水或其他不可燃烧液体形成高能射流,将目标物击穿、销毁。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可以分解坚硬壳体的非制式爆炸物的同时,利用“聚能装药”的原理,具有结构简单、装药量少、对周围建筑损伤小等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特种警察学院,未经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特种警察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0888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