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功能一体式水生植物堆肥预处理系统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006750.3 | 申请日: | 2017-01-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33010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09 |
发明(设计)人: | 凌小君;程花;潘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江达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江苏江达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2C18/10 | 分类号: | B02C18/10;B02C18/22;C05F11/00;B01F7/18;B01F1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权智天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638 | 代理人: | 王新爱 |
地址: | 214000 江苏省无***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功能 体式 水生植物 堆肥 预处理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功能一体式水生植物堆肥预处理系统及方法,该预处理系统包括搅拌桶和滤液收集系统,所述搅拌桶上开设有进料口和混合料出口,且所述搅拌桶内设置有搅拌轴,所述搅拌轴的安装有若干根搅拌桨叶,且所述搅拌轴的底端安装有粉碎刀片,所述搅拌桶的底部开设有滤液出口,所述滤液出口处安装有过滤网,所述进料口处设置有预破碎系统,所述滤液收集系统包括通过滤液收集管路与所述滤液出口相连接的滤液收集罐。上述水生植物堆肥预处理系统同时集成了搅拌、粉碎和脱水的功能,不仅大幅度缩减了堆肥的时间,节约了堆肥的场地;而且最大限度地保存了水生植物生态修复过程中富集的营养物质,提高了堆肥成品的肥效。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体污染修复植物残体资源化利用的前处理技术,尤其是涉及一种集搅拌、粉碎、脱水为一体的水生植物堆肥预处理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受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等的影响,我国水环境生态系统正遭受着严重的破坏。水生植物作为淡水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初级生产力,近年来,一直被广泛应用于水环境生态修复中。尤其是沉水植物,由于其整株或绝大多数植株都在水体里,吸附量高,处理效果好,因此利用量高。
然而,随着水生植物的大量种植和恢复,在修复受污染水体的同时,由于水生植物繁殖快,生长旺盛,带来了新的问题,即如何妥善处置生长过剩的水生植物。鉴于水生植物在治理污染水体时,吸附了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因此,堆肥是比较实用的一种资源化处理处置方法。
然而,由于水生植物含水率高,大部分水生植物含水率在90%以上,给堆肥的预处理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因此,水生植物的脱水问题急需解决。
传统的水生植物,如水葫芦堆肥时,是先在堆肥场地进行晾晒,待水葫芦晒干至含水率低于30%时,用干湿破碎机进行破碎,然后与堆肥辅料一起,混合均匀,制堆,发酵。这种方法存在以下弊端:
1、占用场地大,环境效益差。
2、处理时间慢,堆肥周期长。
3、造成资源浪费,堆肥过程中需要添加水进行原料混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功能一体式水生植物堆肥预处理系统,其具有占地面积小、处理效率高及资源收集和利用率高的特点,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水生植物堆肥预处理过程中存在的上述问题。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功能一体式水生植物堆肥预处理方法,该方法具有处理效率高及资源收集和利用率高的特点,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水生植物堆肥预处理过程中存在的上述问题。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多功能一体式水生植物堆肥预处理系统,其包括预破碎系统、搅拌破碎系统和滤液收集系统,其中,
所述搅拌破碎系统包括封闭的竖直设置的搅拌桶,所述搅拌桶上开设有进料口和混合料出口,且所述搅拌桶内可转动地设置有搅拌轴,所述搅拌轴连接搅拌驱动电机,所述搅拌轴的上沿高度方向间隔安装有用于对物料进行搅拌的若干根搅拌桨叶,且所述搅拌轴的底端安装有用于对物料进行破碎的粉碎刀片,所述搅拌桶的底部开设有滤液出口,所述滤液出口处安装有过滤网,
所述进料口处设置有用于将投入的物料切断成小段的预破碎系统,
所述滤液收集系统包括密封的滤液收集罐,所述滤液收集罐通过滤液收集管路与所述滤液出口相连接。
特别地,所述滤液收集系统还包括抽真空组件,所述抽真空组件包括真空泵,所述真空泵通过真空抽滤管道与所述滤液收集管路相连通。
特别地,所述滤液收集管路上安装有阀门,所述滤液收集罐的底部开设有放液口。
特别地,所述混合料出口处安装有向下倾斜的挡板,以便于收集混合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江达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江苏江达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苏江达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江苏江达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0675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