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容器的浏览器HTML5资源协同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004193.1 | 申请日: | 2017-01-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7083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24 |
发明(设计)人: | 胡琳琳;王昭;郭志川;朱小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上海尚恩华科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29/08 | 分类号: | H04L29/08;G06F9/48 |
代理公司: | 北京方安思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72 | 代理人: | 王宇杨;杨青 |
地址: | 10019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容器 浏览器 html5 资源 协同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容器的浏览器HTML5资源协同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浏览器中Web应用采用封装后的HTML5标准接口使用HTML5资源;依据资源协同策略判断是否进行HTML5资源协同;若需要资源协同,基于容器的迁移机制实现HTML5资源迁移到目标节点;最后基于容器的通信机制将目标节点的执行结果传递给源节点上的Web应用。本发明方法基于容器迁移机制和HTML5标准接口封装实现HTML5资源实时性协同,并制定了资源协同策略,可以很好地解决WEB应用在智能终端上运行时存在的资源不足和性能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浏览器资源管理领域和多终端、云端资源协同领域,涉及浏览器HTML5运行机制和HTML5资源虚拟化,还涉及到容器迁移机制和通信机制;特别涉及一种基于容器的浏览器HTML5资源协同方法。
背景技术
HTML5标准的发布使WEB应用的功能越来越强大的同时,WEB应用也越来越复杂,消耗的资源也越来越多,有的WEB应用甚至需要利用平台的硬件能力来完成功能,而智能终端中资源受限、处理能力有限,因此针对智能终端进行的多终端之间、云端之间资源协同成为研究的热点。
目前大多数资源协同方面的研究都是终端和云之间的资源协同,资源不足时将应用的一部分迁移到云端进行或者为了充分利用云端强大的处理能力,直接将Computation-intensive的部分迁移到云端进行来提高应用性能,还有一些研究针对HTML5Web Worker或HTML5Storage进行资源协同。但是目前的研究还有以下几点不足:首先,现有研究考虑的大都是终端和云之间的资源协同,而没有考虑终端附近的各种设备所提供的近场资源,当终端和云之间距离比较远而应用又对时延比较敏感时,近场设备资源应该比云端资源更有优势;其次,透明化资源协同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特性,大部分研究都没有实现透明的资源协同机制,需要应用做一定的修改才能进行资源协同,目前部分研究实现的HTML5资源透明化协同也只是针对一种或两种HTML5资源,而没有针对全部或大部分HTML5资源提供这样的机制;最后,现有研究基本没有实现运行时的HTML5资源协同,都是在WEB应用开始调用HTML5资源时就决定在终端或者云端运行HTML5资源容器,而不是将正在运行中的HTML5资源容器从终端迁移到云端。
容器虚拟化技术是一种资源管理技术,它对内存、CPU、存储等实体资源进行虚拟化、度量和分配,为用户提供安全、隔离的应用执行环境,容器虚拟化技术还提供热迁移机制,可以轻易实现容器在多机之间的带状态迁移。容器虚拟化技术在云端资源管理系统中在成功应用使用其非常适合作为多机之间的资源调度单位,而以Docker为代表的轻量级容器虚拟化技术的兴起和研究为其在智能终端WEB运行环境中的使用带来了可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智能终端中WEB应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资源不足和性能问题,提出了基于容器技术的浏览器HTML5资源协同方法,该方法通过HTML5资源实时、透明协同机制来充分调用其他终端或云端的资源和处理能力。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容器的浏览器HTML5资源协同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浏览器中Web应用采用封装后的HTML5标准接口使用HTML5资源;依据资源协同策略判断是否进行HTML5资源协同;若需要资源协同,基于容器的迁移机制实现HTML5资源迁移到目标节点;最后基于容器的通信机制将目标节点的执行结果传递给源节点上的Web应用。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方法具体包括:
步骤1)在HTML5标准接口上封装一层相同的接口,形成封装层;并在封装层中加入资源协同策略和HTML5资源容器迁移功能,用于实现资源协同;
步骤2)在Web应用解析过程中,当遇到HTML5相关代码时,Web应用进程容器向浏览器进程容器申请HTML5资源;
步骤3)在Web应用运行过程中,封装层的代价模型依据资源协同策略判断是否进行HTML5资源协同,如果不进行,转入步骤4),否则,转入步骤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上海尚恩华科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上海尚恩华科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0419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