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层间位移的抗震鲁棒性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003087.1 | 申请日: | 2017-01-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09199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15 |
发明(设计)人: | 盛国华;白泉;宁宝宽;杨璐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阳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17/50 | 分类号: | G06F17/50 |
代理公司: | 21115 沈阳智龙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周楠;宋铁军<国际申请>=<国际公布>= |
地址: | 110870辽宁省沈***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间位 抗震 鲁棒性 方法 | ||
1.一种基于层间位移的抗震鲁棒性方法,其特征在于:首先将层作为柱相对于整体框架重要性系数的纽带,提出基于层间位移的柱的层重要性系数;该系数将传统的柱对框架整体的重要程度改变为量化到具体层,其数值反应了柱对该层的影响程度,尤其取值为负表示设置该柱对该层的抗震性能反而起消极作用;将该系数结合层易损性系数,确立评定框架结构抗震鲁棒性的具体指标和方法;
具体步骤如下:
(1)基于某一强度地震作用,分别对完整框架模型和移除柱后的损伤模型进行静力弹塑性分析,确立完整模型与各损伤模型的层间位移,依据公式(1)计算并列出所移除梁、柱的各层重要性系数λijk;
其中,在某强度地震作用下,Dijk为移除i层j柱时k层的层间位移;Dk为不移除任何柱下的k层的层间位移;Dmax为该地震作用下框架结构的最大层间位移或称薄弱层层间位移;
(2)依据公式(2)确立该强度地震作用下,各层的层易损性系数
其中,Dk为某强度地震作用不移除任何柱的k层层间位移;Dlim为框架结构的极限层间位移,其值为h为层高;
(3)综合层重要性系数和层易损性系数,依据公式(3)确立柱基于各个层的框架整体的重要性系数αijk;该重要性系数αijk有多个取值,每个柱取值个数与框架总层数n相等;研究柱若有j个,则总数有n×j个;
(4)比较各αijk,依据公式(4)确立框架的鲁棒性指标β,量化框架结构鲁棒性;该指标的计算来源:柱j即为框架的鲁棒性控制柱,层k即为框架的鲁棒性控制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层间位移的抗震鲁棒性方法,其特征在于:公式(1)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柱对层响应的敏感程度,若Dijk=Dk,该值为0,说明移除柱对k层极不敏感;若Dijk远大于Dk,该值接近于1,说明移除柱对k层极为敏感;若Dijk<Dk时,该值变为负数,说明移除柱虽对k层也敏感,但敏感趋势向地震响应减小发展;第二部分是某一地震下,框架各层之间的相对重要程度比值,敏感程度与层之间相对重要程度相乘,将其乘积作为层重要系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层间位移的抗震鲁棒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抗震鲁棒性适用于普通框架结构或FRP加固框架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阳工业大学,未经沈阳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03087.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