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调温阀有效
申请号: | 201710000480.5 | 申请日: | 2017-01-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66567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21 |
发明(设计)人: | 裘浩明;尹斌;廖志勇;张天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K31/64 | 分类号: | F16K31/64;F16K11/08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0018 浙江省杭***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阀口部 调温阀 排孔 连通 分隔部 阀口 弹性元件 内部通孔 排出部 阀体 相对应位置 阀座组件 互不连通 热动元件 阀芯 流通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调温阀,包括阀体、第一弹性元件、第二弹性元件、阀座组件、阀芯、热动元件,调温阀包括六个接口及各形成一个阀口的四个阀口部:第一阀口部、第二阀口部、第三阀口部、第四阀口部;所述调温阀包括互不连通的第一腔与第二腔,六个接口的第三接口、第四接口、第六接口的其中一个与第二腔连通,其余两个能够各通过一个阀口与所述第二腔连通;六个接口的第一接口、第二接口、第五接口的其中一个与所述第一腔流通,其余两个能够各通过一个阀口与所述第一腔流通,所述分隔部还包括至少一个排孔及一个内部通孔,所述排孔连通所述分隔部的内部通孔与分隔部外侧;所述阀体在所述排孔相对应位置设置有排出部,排出部与排孔连通。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流体控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随温度变化改变流体流动方式的调温阀。
背景技术
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各部件之间需要及时以润滑油润滑以保证汽车的正常运行。如润滑油润滑性能不够好则可能会影响汽车使用寿命,如变速箱油等,变速箱油一般通过调温阀和外部冷却用换热装置组成的温控流路来实现温度调节。当变速箱油路的温度上升时,热动元件的热敏物质受热膨胀,变速箱油直接流回变速箱的通道被封住或通道流量下降,高温油进入外部冷却用换热装置进行降温再流回变速箱。反之,当油温过低时,热动元件的热敏物质开始凝固收缩,顶杆复位,变速箱油直接流回变速箱的通道被打开。变速箱油路的油在流动过程中与发热的变速箱元器件发生热交换,使油温控制在适宜范围。而随着车辆技术的发展,现在有时变速箱油也可以通过先与冷却流体换热的方式进行,这时控制温度的调温组件或调温阀就要采用不同的方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新结构的调温阀,同时可以控制两种流体,为此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调温阀,包括阀体、第一弹性元件、第二弹性元件、阀座组件、阀芯、热动元件,所述阀体包括相对固定的第一阀体和第二阀体,所述第一弹性元件、第二弹性元件、阀座组件、阀芯、热动元件设置于阀体内,其中所述阀座组件与阀体相对固定或限位设置,所述调温阀包括六个接口,六个接口包括第一接口、第二接口、第三接口、第四接口、第五接口、第六接口,所述调温阀包括各形成一个阀口的四个阀口部,四个阀口部包括第一阀口部、第二阀口部、第三阀口部、第四阀口部,所述第一阀口部设置于所述第二阀体或第二阀体部件,所述第四阀口部设置于所述第一阀体或第一阀体部件;所述阀座组件包括阀座,所述阀座组件设置有分隔部,所述调温阀包括第一腔与第二腔,所述分隔部的一侧为第一腔,第一腔与第二腔之间不流通,所述第一阀口部位于第二腔,所述第四阀口部位于第一腔,所述第一弹性元件位于第二腔,第二弹性元件位于第一腔,所述热动元件有部分位于所述第一腔,另有部分位于所述第二腔,所述热动元件一端与所述第一弹性元件抵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弹性元件抵接;所述第三接口、第四接口、第六接口的其中一个与所述第二腔连通,其余两个能够通过阀口与所述第二腔连通;所述第一接口、第二接口、第五接口的其中一个与所述第一腔流通,其余两个能够通过阀口与所述第一腔流通;
所述分隔部还包括至少一个排孔及一个阀座内孔,所述排孔连通所述分隔部的阀座内孔,所述排孔还连通分隔部外侧;所述阀体在所述排孔相对应位置设置有排出部,所述排出部与排孔连通。
这样调温阀可以同时控制两种流体,且即使两个流体中有一个有泄漏,也不会对另一个流体系统造成影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调温阀与换热器组合后的热管理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热管理组件的主视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热管理组件沿A-A剖视的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调温阀的立体示意图。
图5是图4所示调温阀的一个方向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未经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0048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