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车弹簧检测方法及检测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710000424.1 | 申请日: | 2017-01-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68963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31 |
发明(设计)人: | 马青松;韩黎明;朱雨生;卢天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瀚海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13/00 | 分类号: | G01M1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0433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弹簧 检测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零部件检测技术领域,尤指一种汽车弹簧检测方法及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在汽车研发设计中,需要用到为数众多的拉力弹簧和减震弹簧。为了保证设计研发和生产制造出来的样品能达到预期的使用效果,在量产之前,弹簧产品需要通过严格的各类测试才能投入批量生产。如果装在汽车上的各类弹簧没有经过严格的测试,性能没有达到设计要求和使用要求,在运输使用中会出现断裂、强度衰减较快等现象,就很容易造成安全隐患,产生严重的后果;如用于减震的弹簧,因为经过一段时间的带载行驶,导致性能的衰退,使得车辆平衡性降低,容易造成交通事故。
由于各种汽车所用弹簧品质不同,样品尺寸不同,测试条件不一致,导致检测单位检测时,需要根据不同的弹簧制作不同的检测工装。并且大部分原有的设计工装安装复杂,费工费时。部分大型弹簧、承重弹簧、减震弹簧的弹性较大,试验中载荷较大,当试验中出现损坏,会随机蹦出,使检测环境周围存在不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弹簧检测方法及检测装置,其适应于多种弹簧样品的检测需求,减轻了每次检测前的安装强度和复杂性,节省安装时间,并可保障检测过程中的人员安全,杜绝了安全隐患。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为:一种汽车弹簧检测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1)将待检测弹簧放入汽车弹簧检测装置的防护罩内,并将汽车弹簧检测装置的底座固定于MTS试验台上;
(2)将汽车弹簧检测装置的施力机构的加载定位点安装于动力机构上,调节适当位置,并固定好动力机构;
(3)调节汽车弹簧检测装置的定位结构,根据弹簧长度调节安装到所需最佳尺寸;
(4)通过观察窗观察,使弹簧的放置位置满足测试要求;
(5)设置好试验参数,开始试验。
本发明汽车弹簧检测方法,其中所述动力机构为MTS加载缸。
一种所述的汽车弹簧检测方法用的汽车弹簧检测装置,其中包括用于放置待检测弹簧的防护罩,所述防护罩的一端设有用于定位弹簧的定位结构,所述防护罩的另一端安装有可沿防护罩内腔移动从而对弹簧进行施压的施力结构。
本发明汽车弹簧检测装置,其中所述施力结构为安装于防护罩内腔一端的施压轴杆,所述弹簧的一端抵在施压轴杆伸入防护罩内腔的端部。
本发明汽车弹簧检测装置,其中所述施压轴杆为阶梯轴,所述施压轴杆露在防护罩外部的一端连接有可使施压轴杆沿防护罩内腔移动的动力机构。
本发明汽车弹簧检测装置,其中所述定位结构为安装于防护罩内腔另一端的定位螺栓,所述弹簧的另一端抵在定位螺栓伸入防护罩内腔的端部。
本发明汽车弹簧检测装置,其中所述防护罩安装于底座的上表面,所述底座的上表面连接有第一支撑板,所述防护罩抵在第一支撑板上,所述第一支撑板的外侧端连接有螺母,所述定位螺栓螺接穿过螺母、并穿过所述第一支撑板后伸入防护罩的内腔。
本发明汽车弹簧检测装置,其中所述防护罩为圆筒形,所述防护罩的长度为小于或等于300毫米。
本发明汽车弹簧检测装置,其中所述防护罩上开设有可观察到弹簧安装位置是否中正的观察窗。
本发明汽车弹簧检测装置,其中所述底座包括设置于地面的底板,所述底板的上表面连接有两个支撑腿,两个所述支撑腿的上面连接有第二支撑板,所述防护罩安装于第二支撑板上,所述第一支撑板设置于第二支撑板的一侧端。
采用上述方案后,本发明汽车弹簧检测方法及检测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上述对汽车弹簧检测方法及检测装置的设计,可以大大提高弹簧检测的安装工时,减少工作强度和复杂性,提高工作效率;
2、可以适应多种不同规格尺寸的弹簧检测样品,提高了工装重复使用率,大大降低了检测安装和企业生产成本;
3、通过汽车弹簧检测装置的防护罩设计及在防护罩上的观察窗设计,大大提高了检测试验过程中的人身安全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弹簧部件的检测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种弹簧部件的检测装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瀚海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瀚海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0042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