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在会话初始化期间传送伪隧道信息的系统和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680091544.0 | 申请日: | 2016-12-2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8379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03 |
| 发明(设计)人: | 伊塔玛·菲克;莱昂内尔·泽尔比;奥默·安森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4L29/12 | 分类号: | H04L29/12;H04L12/46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会话 初始化 期间 传送 隧道 信息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发提供了一种网络控制器,用于:向与第一网络节点关联的第一网络接口和与第二网络节点关联的第二网络接口提供以下内容:所述第一网络节点的网络地址到所述第一网络接口的网络地址的第一映射和所述第二网络节点的网络地址到所述第二网络接口的网络地址的第二映射;以及指示所述第一网络接口和所述第二网络接口通过根据所述第一映射和所述第二映射修改存储在所述第一网络节点与所述第二网络节点之间传输的每个报文的所述报头中的所述源网络地址和所述目标网络地址来在所述第一网络节点和所述第二网络节点之间通过网络建立隧道。
背景技术
本发明在其一些实施例中涉及网络通信,并且更具体地但不仅仅涉及用于在网络节点之间通过网络传输报文的系统和方法。
通过隧道(在现有网络架构上的两个节点之间建立)传输的报文在发送端进行封装,并在接收端进行解封。通过隧道传输的每个报文通过向现有报文添加额外数据进行封装。封装和解封每个报文的过程需进行大量运算,并会消耗大量资源。在节点之间建立隧道的示例性封装技术包括:虚拟局域网(Virtual Local Area Network,VLAN)、虚拟可扩展LAN(Virtual Extensible LAN,VXLAN)、使用通用路由封装的网络虚拟化(NetworkVirtualization using Generic Routing Encapsulation,NVGRE)、GENEVE网络封装协议、无状态传输隧道(Stateless Transport Tunneling,STT)和多协议标签交换(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MPLS)。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装置(网络控制器)、一种系统、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和一种在节点之间建立伪隧道的方法。
前述和其它目的通过独立权利要求的特征来实现。其它实施方式在从属权利要求、描述内容和附图中显而易见。
根据第一方面,网络控制器用于:向与第一网络节点关联的第一网络接口和与第二网络节点关联的第二网络接口提供以下内容:所述第一网络节点的网络地址到所述第一网络接口的网络地址的第一映射和所述第二网络节点的网络地址到所述第二网络接口的网络地址的第二映射;以及指示所述第一网络接口和所述第二网络接口通过根据所述第一映射和所述第二映射修改存储在所述第一网络节点与所述第二网络节点之间传输的每个报文的所述报头中的所述源网络地址和所述目标网络地址来在所述第一网络节点和所述第二网络节点之间通过网络建立隧道。
根据第二方面,一种在第一网络节点与第二网络节点之间通过网络建立隧道的方法包括:向与第一网络节点关联的第一网络接口和与第二网络节点关联的第二网络接口提供以下内容:所述第一网络节点的网络地址到所述第一网络接口的网络地址的第一映射和所述第二网络节点的网络地址到所述第二网络接口的网络地址的第二映射;以及指示所述第一网络接口和所述第二网络接口通过根据所述第一映射和所述第二映射修改存储在所述第一网络节点与所述第二网络节点之间传输的每个报文的所述报头中的所述源网络地址和所述目标网络地址来在所述第一网络节点和所述第二网络节点之间通过网络建立隧道。
与对在标准隧道上传输的报文进行封装和解封处理相比,修改报文的现有数据同时保持报文的现有结构从而在伪隧道上传输报文更有效率(例如在计算和/或网络资源方面),这是基于将额外数据插入报文中。
所述报文的所述报头的结构在整个伪隧道会话期间保持静态,从而能够有效地修改存储在所述报头中的数据。
应该注意的是,与仅在独立于其它网络接口的特定网络接口处执行地址转换的标准NAT方法相反,本文所述的系统和/或方法(例如存储在可由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的数据存储设备中的代码指令)通过在每个伪隧道各端的每个网络接口处定义映射来建立伪隧道。
根据所述第一或第二方面,在所述网络控制器或所述方法的第一种可能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映射和所述第二映射作为元数据进行传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8009154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