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空调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80087606.0 | 申请日: | 2016-08-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6404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21 |
发明(设计)人: | 木幡真乃介;富田雅史;福井孝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25B49/02 | 分类号: | F25B49/02;F25B1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李洋;王培超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空调 装置 | ||
空调装置具备:室外机,其具有压缩机和检测外部空气温度的外部空气温度检测器;室外控制装置,其根据外部空气温度来进行约束通电;以及室内控制装置,其向所述室外控制装置发送供电接通信号,在所述压缩机的运转停止时,所述室外控制装置具有存储部,该存储部每隔一定时间对所述外部空气温度检测器检测出的外部空气温度进行存储,在从所述室内控制装置接收到供电接通信号后,将对所述室外机的供电接通,根据当前的外部空气温度与存储于存储部的外部空气温度而进行判定是否需要加热所述压缩机的是否加热判定,在判定为需要加热所述压缩机的情况下,进行约束通电,在判定为不需要加热所述压缩机的情况下,停止对所述室外机的供电。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够减少压缩机运转停止时耗电的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空调装置的室外机所具备的压缩机存在以下问题:在外部空气温度为冰点下等低温时,滞留在压缩机内部的制冷剂冷凝而液化,并且液化的制冷剂大量溶入压缩机的润滑油中,产生所谓的制冷剂滞留。
另外,若利用空调装置开始制热运转,则压缩机立即起动并开始制冷剂的压缩,但在起动时刻,压缩机的温度成为接近外部空气温度的温度,在压缩机的温度充分上升之前,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的温度不会上升。若制冷剂的温度上升花费时间,则室内热交换器的温度上升也花费时间,因此存在室内温度上升到规定的温度为止会花费时间而不能进行迅速制热这样的问题。
作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即实现迅速制热、并且抑制外部空气低温时制冷剂在压缩机内部滞留的方法,考虑在压缩机设置加热器,在压缩机的运转停止的过程中始终对加热器进行通电来加热压缩机。但是如该方法那样,若在压缩机的运转停止的过程中始终对加热器进行通电来加热压缩机,则存在加热器的耗电增大,压缩机运转停止时的耗电、所谓的待机电力增大的问题。
因此,提出一种通过防止制冷剂在压缩机内部滞留并且减少控制装置耗电,从而能够减少待机电力的空调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专利文献1中,在检测模式时,获取压缩机的温度,使用所获取的压缩机的温度来计算压缩机停止时压缩机的温度的变化率,根据该计算结果,使按照耗电比检测模式少的休眠模式进行动作的期间不同。然后根据在检测模式时所获取的压缩机的温度,进行对加热单元的通电。因此,通过适当地进行加热单元对压缩机的加热,从而能够抑制制冷剂在压缩机内部的滞留,并且减少控制装置的耗电。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204979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中,根据压缩机停止时压缩机的温度的变化率,而延长耗电比检测模式少的休眠模式的时间,从而减少耗电。但是即使在休眠模式下也对室外机供电,因此存在消耗了这部分电力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以上那样的课题所做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使节能性能提高的空调装置。
本发明的空调装置具备:室外机,其具有压缩机和检测外部空气温度的外部空气温度检测器;室外控制装置,其根据外部空气温度进行约束通电;以及室内控制装置,其对所述室外控制装置发送供电接通信号,在所述压缩机的运转停止时,所述室外控制装置具有存储部,该存储部每隔一定时间对所述外部空气温度检测器检测出的外部空气温度进行存储,在从所述室内控制装置接收到供电接通信号之后,将对所述室外机的供电接通,并根据当前的外部空气温度与存储于存储部的外部空气温度来进行判定是否需要加热所述压缩机的是否加热判定,在判定为需要加热所述压缩机的情况下,进行约束通电,在判定为不需要加热所述压缩机的情况下,停止对所述室外机的供电。
根据本发明的空调装置,室外控制装置在室外机供电断开时,在从室内控制装置接收到供电接通信号的情况下,接通对室外机的供电,判断是否需要加热压缩机,在判定为不需要加热压缩机的情况下,将对室外机的供电断开。因此能够在从室内控制装置接收供电接通信号之前将对室外机的供电断开,能够提高节能性能。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电机株式会社,未经三菱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8008760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