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空调装置的室外机在审
申请号: | 201680085623.0 | 申请日: | 2016-05-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96283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11 |
发明(设计)人: | 森川雄大;青山丰;玉置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24F1/16 | 分类号: | F24F1/16;F24F1/18;F24F1/50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李洋;王培超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热交换器 前面部 矩形形状 空调装置 室外机 左面部 壳体 对置 俯视 背面 热交换器单元 风量增大 壳体内部 送风风扇 吸入空间 面部侧 部侧 侧方 配置 通风 侧面 | ||
本发明提供一种空调装置的室外机,其能够构成在有限的壳体尺寸的范围内进一步扩大热交换器的容量、并且将向热交换器通风的风量增大至最大限度的热交换器单元的配置构造。空调装置的室外机具备:壳体,其具有前面部、前面部的侧方的左面部和与左面部对置的右面部、以及与前面部对置的背面部,并在俯视下呈矩形形状;热交换器,其在壳体内部且在壳体的前面部侧、左面部侧、右面部侧以及背面部侧分别具有侧面,并在俯视下由多个矩形形状形成;以及多个送风风扇,它们分别配置于在多个矩形形状的热交换器内形成的多个吸入空间的上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壳体的内部具备由多个热交换器单元构成的热交换器,并且在壳体的上部具备多个送风风扇的空调装置的室外机。
背景技术
近年来,对于设置于大厦或者商业施设等的空调装置的室外机而言,从实现功率消耗削减的观点来看,需要提高功率消耗的削减性能。
另外,为了实现制冷能力以及制热能力的提高,将空调装置的室外机的热交换器大容量化的要求上升。
因此,在空调装置的室外机中,需要满足提高功率消耗的削减性能的要求的同时,在有限的壳体尺寸的范围内进一步扩大热交换器的容量,并且将向热交换器通风的风量增大至最大限度。
现有的空调装置的室外机中,在背面部侧、左面部侧以及右面部侧配置有热交换器。另外,在室外机的壳体的上部配置有送风风扇。通过驱动送风风扇,在送风风扇的下方的壳体内部产生负压。室外机周围的空气被该负压吸入至壳体内部。于是,在吸入至壳体内部的空气与热交换器内的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
热交换器是导热管将隔着间隔堆叠的翅片沿正交方向贯通的结构。导热管例如是圆管,制冷剂在圆管内部移动,由此翅片对从圆管传递过来的热进行散热。这里,示出了导热管为圆管的情况,但导热管例如也可以为扁平状的扁平管。
作为以上那种现有的空调装置的室外机,例如已知如下构造:壳体的下部为机械室,壳体的上部为热交换器室,在俯视下呈矩形形状的壳体的侧面亦即四个面配置有热交换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3)。
在专利文献1~3所记载的技术中,为如下构造:在壳体的比热交换器室靠上部的位置配置有送风风扇,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确保向热交换器通风的风量。另外,也存在配置在壳体的上部的送风风扇的个数为多个的情况。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中,公开有如下构造:具有壳体的前面部或者背面部、以及左面部或者右面部的一方的L字型的两个热交换器单元沿前后配置,在俯视下呈矩形形状的壳体的侧面亦即四个面配置有热交换器。
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技术中,公开有如下构造:具有壳体的背面部、左面部以及右面部的U字型的热交换器单元配置于背面部侧,平板形状的热交换器单元配置于前面部,在俯视下呈矩形形状的壳体的侧面亦即四个面配置有热交换器。但是,配置于背面部侧的U字型的热交换器单元为延伸至在室外机的底部配置的金属板部的构造。
在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技术中,公开有如下构造:具有壳体的前面部、背面部和左面部或者右面部的一方的U字型的热交换器单元分别配置在左右,在俯视下呈矩形形状的壳体的侧面亦即四个面配置有热交换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24027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3-254565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3-232541号公报
专利文献1~3所记载的技术中的热交换器单元的配置构造均能够从送风风扇外周的前面部、左面部、右面部以及背面部这四个方向进行吸入。因此,空调装置的室外机内的偏流少,有助于送风风扇的噪音的减少或者送风风扇的输入功率的减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电机株式会社,未经三菱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8008562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