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液晶取向剂、液晶取向膜和液晶表示元件在审
申请号: | 201680074942.1 | 申请日: | 2016-10-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6835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03 |
发明(设计)人: | 根木隆之;名木达哉;永井健太郎;别府功一朗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产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08L101/12 | 分类号: | C08L101/12;C08F6/00;G02F1/1337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李茂家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液晶取向膜 涂膜 横向电场驱动 聚合物组合物 基板 液晶 离子交换树脂 电压保持率 偏振紫外线 液晶取向剂 组合物涂布 取向控制 有机溶剂 侧链型 导电膜 感光性 高效率 液晶性 赋予 加热 照射 制造 表现 | ||
本发明提供:以高效率赋予取向控制能力、电压保持率等特性优异的液晶取向膜、赋予该特性的聚合物组合物和横向电场驱动型液晶表示元件。本发明提供:一种聚合物组合物,其为使含有(A)在规定的温度范围内表现出液晶性的感光性的侧链型高分子和(B)有机溶剂的组合物与离子交换树脂接触而得到的;一种具有液晶取向膜的基板的制造方法,其具有如下工序:将该组合物涂布于具有横向电场驱动用的导电膜的基板上而形成涂膜的工序;对所得涂膜照射偏振紫外线的工序;和,对所得涂膜进行加热的工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新型的液晶取向剂、由其得到的液晶取向膜、和具有其的液晶表示元件。通过本发明得到的液晶表示元件的电特性优异。
背景技术
液晶表示元件作为轻量、薄型且耗电低的表示装置是已知的,近年来被用于大型电视用途等,实现了显著的发展。液晶表示元件例如是利用具备电极的一对透明基板夹持液晶层而构成的。并且,在液晶表示元件中,由有机材料形成的有机膜被用作液晶取向膜以使液晶在基板之间呈现期望的取向状态。
即,液晶取向膜是液晶表示元件的构成构件,其形成在夹持液晶的基板的与液晶接触的表面,承担使液晶在该基板之间沿着特定方向取向这一作用。并且,对于液晶取向膜而言,除了使液晶沿着例如平行于基板的方向等特定方向取向这一作用之外,有时还要求对液晶预倾角进行控制这一作用。这种液晶取向膜的控制液晶取向的能力(以下称为取向控制能力。)通过对构成液晶取向膜的有机膜进行取向处理而被赋予。
作为用于赋予取向控制能力的液晶取向膜的取向处理方法,以往已知有刷磨法。刷磨法是指如下方法:对于基板上的聚乙烯醇、聚酰胺、聚酰亚胺等有机膜,将其表面用棉花、尼龙、聚酯等的布沿一定方向摩擦(刷磨),使液晶沿摩擦的方向(刷磨方向)取向。该刷磨法能简便地实现较稳定的液晶的取向状态,因此,被用于以往的液晶表示元件的制造工艺。而且,作为液晶取向膜中使用的有机膜,主要选择了耐热性等可靠性、电特性优异的聚酰亚胺系的有机膜。
然而,对于摩擦由聚酰亚胺等形成的液晶取向膜的表面的刷磨法,存在产生尘埃、静电的问题。另外,由于近年来的液晶表元件的高精细化、对应的基板上的电极、液晶驱动用的开关有源元件所产生的凹凸而无法用布均匀地摩擦液晶取向膜的表面,无法实现液晶的均匀的取向。
因此,作为不进行刷磨的液晶取向膜的其他取向处理方法,盛行研究了光取向法。
光取向法有各种方法,通过直线偏振光或经准直的光而在构成液晶取向膜的有机膜内形成各向异性,根据该各向异性而使液晶进行取向。
作为主要的光取向法,已知有分解型的光取向法。对于该方法,对聚酰亚胺膜照射偏振紫外线,利用分子结构的紫外线吸收的偏振方向依赖性而使其发生各向异性的分解。而且,通过未分解而残留的聚酰亚胺使液晶进行取向(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另外,作为其他光取向法,还已知有光交联型、光异构化型的光取向法。对于光交联型的光取向法,例如,使用聚肉桂酸乙烯酯,照射偏振紫外线,使与偏振光平行的2个侧链的双键部分发生二聚反应(交联反应)。然后,使液晶沿着与偏振方向垂直的方向进行取向(例如参照非专利文献1)。对于光异构化型的光取向法,使用在侧链具有偶氮苯的侧链型高分子时,照射偏振紫外线,使与偏振光平行的侧链的偶氮苯部分发生异构化反应,使液晶沿着与偏振方向垂直的方向进行取向(例如参照非专利文献2)。
如以上的例子,对于基于光取向法的液晶取向膜的取向处理方法,无需刷磨,没有产生尘埃、静电的担心。而且,对于表面上有凹凸的液晶表示元件的基板也可以实施取向处理,成为适合于工业生产工艺的液晶取向膜的取向处理方法。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893659号公报
非专利文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产化学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日产化学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8007494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