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确定空口配置的系统和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680072345.5 | 申请日: | 2016-12-0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70587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03 |
| 发明(设计)人: | 戎璐;马江镭;朱佩英;童文;凯文·卡尔·金·欧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4W74/04 | 分类号: | H04W74/04 |
| 代理公司: | 北京龙双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29 | 代理人: | 陈洪艳;王君 |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确定 空口 配置 系统 方法 | ||
提供了用于配置一个或多个无线接入网切片或服务的UE和接入点之间的空口的系统和方法。该接入点可以发送每个服务/切片所使用的多个空口构建块中的每个空口构建块的选项的指示。提供了解决存在多个选项的情况的方法。
相关申请
本申请要求于2015年12月8日提交的第62/264,629号美国临时专利申请以及于2016年11月18日提交的第15/356,124号美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和权益,该两个申请的内容均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接入网的切片以及在无线网络中创建端到端网络切片。
背景技术
在设计移动网络时,提出了一种架构,在该架构中,网络可以被划分成核心网(Core Network,CN)和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RAN)。RAN向用户设备(UserEquipment,UE)提供无线通信信道,而CN主要由节点和利用固定链路的功能组成。在RAN中,虽然存在一些无线连接(通常位于固定点之间),但前传和回传连接通常依赖于有线连接。相比于CN,RAN具有不同的需求和问题需要处理。
在下一代网络规划以及能够实现这些网络的技术研究中,网络切片因其能够在CN中提供的益处已开始受到关注。当与诸如网络功能虚拟化(Network FunctionVirtualization,NFV)和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 Defined Networking,SDN)等的技术相结合时,网络切片能够允许在通用的计算、存储和通信资源池上创建虚拟网络(VirtualNetworks,VNs)。这些VN可以设计为对网络内拓扑具有控制,并且可以设计为业务和资源隔离,以使得一个切片内的业务和处理与另一个切片中的业务和处理需求隔离。通过创建网络切片,可以创建具有特定特征和参数的隔离网络,这些特征和参数特别适用于切片的业务流需求。这使得单个资源池可以被分割为服务于非常特定且不同的需求,而不要求每个切片都能够支持其他切片所支持的服务和设备的需求。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已切片化的CN对于RAN来说可以看作是多个核心网,或者可能存在公共接口,其中每个切片均由切片标识符标识。还应理解的是,尽管可以针对其承载的业务流模式来定制切片,但是每个切片内可能存在多个服务(通常具有相似的需求)。每一个服务通常都通过服务标识符来进行区分。
在创建切片化的核心网时,通常切片资源使用的资源池是静态的。数据中心的计算资源在短期内不被认为是动态的。两个数据中心之间或单个数据中心内实例化的两个功能之间的通信链路提供的带宽通常不具有动态特征。
关于无线接入网中的切片,已在一些讨论中出现。RAN切片会出现CN切片中未遇到的问题。有关UE的无线链路上的动态信道质量、公共广播传输介质的隔离传输、以及RAN和CN切片如何相互交互的相关问题都必须被解决,以有效地实现移动无线网络中的RAN切片。
在第三代和第四代(Third Generation and Fourth Generation,3G/4G)网络架构中,基站、基站收发台、节点B以及演进节点B(evolved NodeB,eNodeB)已成为适用于无线网络接口的术语。在下文中,通用的接入点用于表示无线网络的边缘节点。接入点将被理解为传输点(Transmission Point,TP)、接收点(Receive Point,RP)以及发送/接收点(Transmit/Receive Point,TRP)中的任一种。应理解,术语AP可以认为是包括上述节点以及其后继节点,但不一定局限于此。
通过使用SDN和NFV,可以在网络中的各个点上创建功能节点,并且对功能节点的接入可以仅限于诸如UE的设备集合。这使得所谓的创建一系列虚拟网络切片的网络切片化可以服务于不同虚拟网络的需求。不同切片所承载的业务可以与其他切片的业务隔离开来,这既可以保证数据安全,又可以减少网络规划决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8007234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