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楔带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80056698.6 | 申请日: | 2016-09-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38908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27 |
发明(设计)人: | 原田大司;杉村恒平;田中修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之星机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16G5/20 | 分类号: | F16G5/20;B29D29/10;F16G5/06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19 | 代理人: | 满凤;金龙河 |
地址: | 日本国***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橡胶组合物 压缩橡胶层 硫化物 纤维集合体 多楔带 磨削面 带轮 耐热性纤维 复合层 延伸层 硫化 浸渗 熔融 芯体 纤维 制造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楔带,其具备含有橡胶组合物的硫化物的压缩橡胶层、芯体和延伸层,并且所述压缩橡胶层的侧部为与带轮接触的磨削面,且所述压缩橡胶层的底部为不与带轮接触的非磨削面,其中,在所述底部的表面具有包含含有在所述橡胶组合物的硫化温度下不熔融的耐热性纤维并且单位面积重量为25g/m2以下的纤维集合体和浸渗于该纤维集合体的纤维间的所述橡胶组合物的硫化物的复合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汽车发动机辅机驱动等的多楔带,具体而言,涉及在通过磨削形成肋部的方法中能够削减磨削量、并且外观和耐久性优良的多楔带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在橡胶工业领域中,特别是对于汽车用部件而言,期望高功能、高性能化。作为这样的汽车用部件中使用的橡胶制品之一,存在有沿着带长度方向设置有肋的多楔带,该多楔带例如被广泛用于汽车的空气压缩机、交流发电机等辅机驱动的动力传递。
作为多楔带的制造方法,已知有通过磨削形成截面倒梯形的肋部(压缩橡胶层)的制造方法。具体而言,在多楔带的制造过程中,首先,形成在圆筒状模具的外周面卷绕层叠各成形构件(被覆布、未硫化橡胶片、芯线等)而成的带套筒。通常,带套筒以磨削面(形成肋的压缩橡胶层)处于外周侧、带背面为内周侧的方式形成套筒。接着,在带套筒的外周侧被覆硫化护套的状态下配置于硫化罐内进行硫化。在带套筒的硫化中,在使带套筒外周表面与硫化护套内周表面接触的状态下进行硫化,硫化后拆掉硫化护套(进行脱模)。另外,硫化中,为了使带套筒内不积存空气(气泡),需要通气(脱气)。为了确保该脱模性和通气性(脱气),采用如下工艺:在套筒外周表面卷绕厚的无纺布进行硫化,脱模后,无纺布与压缩橡胶的磨削部位一起被磨削除去(对肋部整体进行磨削的方法)。
近年来,从削减成本的观点出发,致力于通过减少磨削量(废弃橡胶量)、减小带厚度等来降低材料费。作为磨削量(废弃橡胶量)的减少,针对不对肋整体进行磨削而是在不磨削肋部的前端面(倒梯形的底部)的情况下仅对V型槽(仅侧部)进行磨削的工艺进行了研究,但是,在该工艺中,硫化带套筒外周表面保持原状成为肋前端面,因此,在外周表面使用无纺布时,在肋部的前端面(肋前端面)残留无纺布。
作为在肋前端面具有无纺布的多楔带,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为了在不使用含短纤维的橡胶的情况下抑制与带轮之间产生的异响的产生、带表面的磨损,提出了将肋橡胶层构成为在带厚度方向上使橡胶层与无纺布层交替层叠的结构,并公开了在肋橡胶层的肋前端面具有无纺布层的多楔带。
但是,对于该多楔带而言,肋橡胶层内存在有多个无纺布层,因此,带变为刚性,在带走行中,带的弯曲性下降(无纺布紧绷而妨碍弯曲)、耐久性下降(容易产生裂纹)。此外,肋橡胶层被无纺布层截断,因此,也容易产生层间剥离。此外,在该文献中,为了抑制与带轮之间产生的异响以及抑制摩擦带表面的磨损,导入无纺布层代替橡胶中所含有的短纤维,关于磨削工艺中的问题并没有记载。在该文献中,关于单位面积重量等无纺布层的详细内容并没有记载,但是,通常,对于在肋前端面具有无纺布的多楔带而言,无纺布面的外观美观性下降。
另一方面,不使用无纺布进行制造时,不仅脱模性、通气性(脱气)变得不充分,而且在套筒表面(肋前端面)转印有硫化护套的表面性状,例如,在表面带有伤痕的硫化护套的情况下,会转印伤痕,外观下降。
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在肋前端面具有热塑性树脂层(并非纤维状而是覆膜状的层)的多楔带。在该文献中记载了:将热塑性树脂层与肋接合后,将带切割并磨削成V型带状。
但是,对于该多楔带而言,也是不仅通气性(脱气)不充分,而且带的弯曲性下降(热塑性树脂层紧绷而妨碍弯曲)、耐久性下降(容易产生裂纹)。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6935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表2005-533983号公报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之星机带株式会社,未经三之星机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8005669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