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流体设备的外壳接合部的密封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680054055.8 | 申请日: | 2016-11-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27064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11 |
发明(设计)人: | 斉藤谦治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电汽车部件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16J15/06 | 分类号: | F16J15/06;F04B39/00;F04B39/12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韩俊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流体 设备 外壳 接合部 密封 结构 | ||
在压缩机及膨胀机等流体设备的外壳接合部的密封结构中,防止O形环产生扭曲及由上述扭曲引起的密封性的降低。对构成流体设备的外壳的第一外壳构件(1)与第二外壳构件(2)的接合部进行密封的流体设备的外壳接合部的密封结构包括:环槽(14),其形成于第一外壳构件(1)的端面(11);以及O形环(3),其安装于环槽(14)。环槽(14)具有倒梯形的截面形状,并且在第一外壳构件(1)与第二外壳(2)构件接合时,被安装的O形环(3)压缩在底面(14a)与第二外壳构件(2)的端面(21)之间,且被压缩的O形环(3)与底面(14a)及从底面(14a)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立起的一对侧面(14b、14c)的两方抵接。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流体设备的外壳接合部的密封结构,对构成压缩机、膨胀机等流体设备的第一外壳构件与第二外壳构件的接合部进行密封。
背景技术
作为具有这种密封结构的流体设备的一例,已知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动压缩机。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动压缩机中,外壳构成为,由对压缩机构进行收容的前壳体、对电动马达进行收容的马达壳体以及框架构成,上述构件通过螺栓彼此紧固。上述前壳体与上述框架的接合部被安装在形成于上述前壳体的环槽中的O形环密封,上述马达壳体与上述框架的接合部被安装在形成于上述马达壳体的环槽中的O形环密封。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9-4215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图6是上述前壳体(或上述马达壳体)与上述框架的接合部的示意剖视图。如图6所示,上述环槽的截面形成为矩形的矩形槽。上述O形环通过上述前壳体(或上述马达壳体)与上述框架接合而被压缩在上述框架的上述端面与上述环槽的底面之间。此外,当上述电动压缩机工作而使上述外壳内的压力大于上述外壳外的压力(例如大气压)时,上述O形环会因上述外壳内、外的压力差而在上述环槽内向宽度方向外侧移动(参照图6中的箭头),从而与构成上述环槽的上述宽度方向外侧的侧面抵接。
然而,上述框架的上述端面的表面粗糙度、上述环槽的上述底面的表面粗糙度和/或由上述框架的上述端面与上述环槽的上述底面形成的上述O形环的压缩状态未必均匀。因而,在上述O形环因上述压力差而发生移动时,上述O形环的移动速度及移动量会根据部位而出现偏差,其结果是,上述O形环可能会发生扭曲。当上述O形环发生扭曲时,密封性会局部降低,因此,希望防止上述O形环的扭曲。另外,上述情况不仅在压缩机中,在包括膨胀机在内的流体设备中也是一样。
因而,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流体设备的外壳接合部的密封结构,能防止上述O形环发生扭曲及由上述扭曲引起的密封性的降低。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压缩机的外壳接合部的密封结构,对构成流体设备的外壳的第一外壳构件与第二外壳构件的接合部进行密封。上述压缩机的外壳接合部的密封结构包括:环槽,上述环槽形成于上述第一外壳构件的端面;以及O形环,上述O形环安装于上述环槽。上述环槽具有开口端的宽度比底面的宽度大的倒梯形的截面形状。此外,上述环槽形成为,在上述第一外壳构件与上述第二外壳构件接合时,被安装的上述O形环压缩在上述底面与上述第二外壳构件的端面之间,且被压缩的上述O形环与上述底面及从上述底面在宽度方向上的两个端部立起的一对侧面的两方均抵接。
发明效果
在上述流体设备的外壳接合部的密封结构中,安装于上述环槽的上述O形环至少通过上述第一外壳构件与上述第二外壳构件接合而被压缩,并且在被压缩的状态下,与上述环槽的上述底面及上述一对侧面的两方均抵接。因而,上述O形环在上述压缩机的工作时不会因上述外壳内、外的压力差而在上述环槽内移动,仅仅是发生变形。因而,防止上述O形环的扭曲及由扭曲引起的密封性的降低。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电汽车部件株式会社,未经三电汽车部件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8005405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