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照明用的电源单元和照明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80045480.0 | 申请日: | 2016-08-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50277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8 |
发明(设计)人: | 佐藤典文;大野彰久;田边快全;大泽隆司;泽田拓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三菱电机照明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21S8/02 | 分类号: | F21S8/02;F21V15/01;F21V19/00;F21V23/00;F21V29/15;F21V29/503;F21V29/507;F21V29/77;F21V29/83;F21V29/87;F21V29/89;H05K7/20;F21Y115/10;F21Y115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邓宗庆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照明 电源 单元 装置 | ||
照明装置(100)的电源单元(300)具有电源基板(310)、输出电线(320)、壳体(330)和收容体(370)。收容体(370)具有第一收容部和第二收容部。第一收容部收容电源基板(310)。第二收容部通过隔壁而与第一收容部(371)隔开。在壳体(330)的内侧收纳有收容体(370)。在壳体(330)的底壁部(332)设有供输出电线(320)从壳体(330)的内侧插通到壳体(330)的外侧的贯通孔(333)。光源单元(200)从壳体(330)的外侧连结于底壁部(332)。输出电线(320)从第一收容部越过隔壁而进入第二收容部,从第二收容部通过设置于第二收容部的底壁的贯通孔和设置于底壁部(332)的贯通孔(333)而伸出到收容体(370)和壳体(330)的外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照明用的电源单元和照明装置。
背景技术
在埋入顶棚而使用的嵌顶灯(down light)型的照明装置中,存在将LED用作光源的照明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安装于器具而使用的灯泡型的照明装置中,也存在将LED用作光源的照明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7413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1-10859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以往的嵌顶灯型的照明装置中,散热片部件与主体部一体地或作为主体部的一部分而由铝合金等形成。因此,在与照明装置的用途相应地改变散热片部件的规格的情况下,也必须改变主体部的规格,从而存在难以应对多样的需求这种课题。
另一方面,在以往的灯泡型的照明装置中,冷却翅片部安装于筒状主体的外周面。因此,可以不改变筒状主体的规格而与照明装置的用途相应地仅改变冷却翅片部的规格。但是,在以往的灯泡型的照明装置中,支承部件铆接固定于筒状主体的一端的外周部,LED组件经由支承台而固定于该支承部件。因此,存在如下课题:在LED产生的热从支承台向支承部件、筒状主体、冷却翅片部传递的过程中,因在筒状主体和支承部件的铆接固定部位产生的热阻而导致传热量下降。
另外,在以往的嵌顶灯型的照明装置和灯泡型的照明装置中的任一种照明装置中,点亮LED的电源基板都直接收容于主体部或筒状主体。因此,必须在主体部或筒状主体中确保富余的空间以便能够进行电源基板的设置和配线的作业,从而存在难以使照明装置小型化的课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高照明装置的散热性或实现照明装置的小型化。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照明用的电源单元是向光源单元供给点灯电力的照明用的电源,该光源单元配置有包括发光元件在内的光源电路,其中,
该照明用的电源单元具有:
电源基板,该电源基板配置有点灯电路;
收容体,该收容体具有收容所述电源基板的第一收容部和通过隔壁与所述第一收容部隔开的第二收容部;
壳体,该壳体具有筒状的周壁部和堵塞所述周壁部的一端的底壁部,该壳体在内侧收纳有所述收容体,所述光源单元能从所述壳体的外侧连结于所述底壁部;以及
输出电线,该输出电线从所述第一收容部越过所述隔壁而进入所述第二收容部,从所述第二收容部通过设置于所述第二收容部的底壁的贯通孔和设置于所述底壁部的贯通孔而伸出到所述收容体和所述壳体的外侧,该输出电线将所述点灯电路和所述光源电路电连接而成为点灯电力从所述点灯电路向所述光源电路输出的输出路径。
发明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电机株式会社;三菱电机照明株式会社,未经三菱电机株式会社;三菱电机照明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8004548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