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物联网的家电控制方法及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680000280.3 | 申请日: | 2016-02-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84359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15 |
发明(设计)人: | 张北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北江 |
主分类号: | H04L12/28 | 分类号: | H04L12/28;G05B19/418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科冠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355 | 代理人: | 孔丽霞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联网 家电 控制 方法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及物联网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物联网的家电控制方法及系 统。
背景技术
“物联网”(英文InternetofThings简称IOT)指的是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 如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种种装置 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其目的是让所有的物品都与网络连 接在一起,方便识别和管理。将现有的互联的计算机网络扩展到互联的物品网 络。
物联网把新一代IT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具体地说,就是把感 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 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然后将“物联网”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起来,实现人类社 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在这个整合的网络当中,存在能力超级强大的中心计算 机群,能够对整合网络内的人员、机器、设备和基础设施实施实时的管理和控 制,在此基础上,人类可以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达到“智 慧”状态,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改善人与自然间的关系。
现有的物联网系统无法实现全网家电的控制。
发明内容
提供一种物联网的家电控制方法,其解决了现有技术的无法实现全网家电 控制的缺点。
一方面,提供一种物联网的家电控制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接收用户发送的控制指令;
获取该控制指令中的控制对象以及控制参数;
将该控制参数转换成控制对象能够接收的信号发送。
可选的,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控制对象返回的响应消息。
可选的,所述方法还包括:
将该响应消息返回给用户。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物联网的家电控制系统,所述系统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用户发送的控制指令;
获取单元,用于获取该控制指令中的控制对象以及控制参数;
发送单元,用于将该控制参数转换成控制对象能够接收的信号发送。
可选的,所述接收单元,还用于接收控制对象返回的响应消息。
可选的,所述发送单元,还用于将该响应消息返回给用户。
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技术方案接收用户发送的控制指令,获取该控 制指令中的控制对象以及控制参数,将该控制参数转换成控制对象能够接收的 信号发送,所以其具有控制全网家电的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 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 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 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物联网的家电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物联网的家电控制系统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 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 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 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参阅图1,图1为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物联网的家电控制方 法的流程图,该方法由智能终端来完成,该方法如图1所示,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01、接收用户发送的控制指令;
步骤S102、获取该控制指令中的控制对象以及控制参数;
步骤S103、将该控制参数转换成控制对象能够接收的信号发送。
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技术方案接收用户发送的控制指令,获取该控 制指令中的控制对象以及控制参数,将该控制参数转换成控制对象能够接收的 信号发送,所以其具有控制全网家电的优点。
可选的,上述方法在步骤S103之后还可以包括:
接收控制对象返回的响应消息。
可选的,上述方法在步骤S103之后还可以包括:
将该响应消息返回给用户。
参阅图2,图2为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物联网的家电控制系 统,该系统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北江,未经张北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8000028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