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多燃料混烧流化床锅炉有效
申请号: | 201621488898.2 | 申请日: | 2016-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6398704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11 |
发明(设计)人: | 吴晓松;罗俊伟;王大伟;王保华;杨文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武锅能源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3C10/00 | 分类号: | F23C10/00;F23C10/18;F23G5/30;F23G7/00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42104 | 代理人: | 俞鸿 |
地址: | 430200 湖北省武汉***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燃料 流化床 锅炉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流化床锅炉技术领域,具体地指一种多燃料混烧流化床锅炉。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业的飞速发展,城市生活污泥、工业污泥和工业可燃的废气废液急剧增加,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焚烧因具有无害化和能源回收利用等多项优点而得到较大范围的应用。由于污泥和废气废液成份复杂、热值低、分散,需以掺烧为主。同时生物质燃料具有可再生、低污染、分布广等特点,是一种优质的可再生能源,充分利用生物质焚烧发电,具有节约能源、防止环境污染的社会效益,也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但生物质分布分散,密度低,给生物质的收集、运输与储存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纯生物质锅炉难以采用更高效、更环保的大型高参数锅炉。
所以综合以上特点、将生活污泥、工业污泥、工业可燃的废气废液、生物质与煤混合燃烧是一种很好途径。混合燃料中品种多样、成份复杂。生物质燃料的可燃基挥发份含量高、含硫量低、含灰量少、堆积密度小、碱金属含量高、灰熔点低等特点,使回路中的燃料灰呈熔融或部分融状态,采用常规的循环流化床锅炉容易造成结渣、结块以及受热面堵灰严重而导致停炉的现象,也常引起过热器发生高温腐蚀而爆管,影响锅炉高效、安全地运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要解决上述背景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适用多燃料、燃烧效率高、受热面磨损小,并且能有效避免结渣、堵灰、高温腐蚀等现象、成本低的高效、安全、经济的多燃料混烧流化床锅炉。
为实现此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多燃料混烧流化床锅炉,包括炉膛、炉膛底部设有燃料燃烧系统,顶部沿烟气的流通方向依次设有屏式过热器、高温过热器、水冷对流管束和汽冷对流管束;所述炉膛顶部通过转向室连通有尾部烟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料燃烧系统包括炉膛底部的炉底风室、位于炉底风室上方的水冷布风板、开设于水冷布风板上方的废气废液进料口、固体燃料给料装置和位于固体燃料给料装置上方的二次风。
优选的,所述水冷布风板为带风帽的水冷布风板。
优选的,所述二次风包括下二次风和上二次风。
具体的,所述尾部烟道包括前尾部烟道和后尾部烟道,前尾部烟道内由上至下间隔设有低温过热器和高温省煤器,后尾部烟道内由上至下间隔设有低温省煤器和空气预热器;所述尾部烟道还包括位于前尾部烟道与后尾部烟道之间的连接烟道,所述连接烟道的底部和顶部分别与前尾部烟道的底部和后尾部烟道的顶部连通,所述连接烟道的底部设有灰斗。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流化床锅可燃烧生活污泥、工业污泥、工业可燃废气废液、生物质与煤的混合燃料,可设计成较大容量和较高参数的锅炉,燃料的利用率高,经济性好。充分发挥了流化床锅炉的低温燃烧、燃烧效率高和燃料范围广的特点,使不同种的燃料进行深度分级燃烧,排放环保。同时减少了受热面的积灰,避免受热面的高低温腐蚀。避免了因密相区放热量大须布置埋管而造成的磨损问题。炉膛上部灰浓度低,炉膛磨损轻,同时无须复杂的气固分离器及回料系统,投资、运行、维护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流化床锅炉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炉底风室,2—水冷布风板,3—废气废液进料口,4—炉膛,5—固体燃料给料装置,6—二次风(6.1—下二次风,6.2—上二次风),7—屏式过热器,8—高温过热器,9—水冷对流管束,10—汽冷对流管束,11—转向室,12—低温过热器,13—高温省煤器,14—尾部烟道(14.1—前尾部烟道,14.2—连接烟道,14.3—后尾部烟道),15—低温省煤器,16—空气预热器,17—灰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武锅能源工程有限公司,未经武汉武锅能源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48889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