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射频识别类型的阅读器有效
申请号: | 201621479903.3 | 申请日: | 2016-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6322192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11 |
发明(设计)人: | 陈瑞品;高腾跃;钱朝阳;张晓雨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K7/10 | 分类号: | G06K7/10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33200 | 代理人: | 邱启旺 |
地址: | 310018 浙江省杭州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射频 识别 类型 阅读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射频识别类型的阅读器。该读卡器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识别有源电子标签。
背景技术
射频识别(RFID)是一种无线通信技术,可以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而无需识别系统与特定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者光学接触,适用于短距离无线通信。射频识别电路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电子标签和读卡器。现在发射频率为2.4GHz的阅读器发射的电磁波信号往往由于功率较低,导致有效接收距离较短;另外阅读器往往需要连接网络,比如以太网,WIFI等,若需要连接以太网,就需要用到串口转以太网模块,传统的串口转以太网模块往往都结构复杂,不能很好地扩展其功能;传统阅读器电源部分往往由于缺乏保护电路,而容易造成电路的烧坏,并且各部分电路是否正常工作也难以判断。所以此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解决上述传统读卡器的诸多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解决读卡器识别距离较短,串口转以太网模块结构复杂、缺乏保护电路及不易判断电路是否正常工作等问题,而提供一种射频识别类型的阅读器。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射频识别类型的阅读器,由供电模块、保护模块、信号发送接收模块、信号处理模块、串口转以太网模块和输出模块六个模块组成;所述信号发送接收模块、信号处理模块、串口转以太网模块和输出模块依次连接;供电模块给信号发送接收模块、信号处理模块、串口转以太网模块和输出模块供电,所述保护模块与供电模块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供电模块包括三端稳压器L7805CV、低压降稳压芯片ASM1117-3.3、低压降稳压芯片ASM1117-1.8和LED指示灯,所述三端稳压器L7805CV、低压降稳压芯片ASM1117-3.3、低压降稳压芯片ASM1117-1.8依次连接,LED指示灯与低压降稳压芯片ASM1117-1.8的输出端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保护电路模块包含三个二极管WC1412与气体放电管3RM090-8。其中一个二极管WC1412的负极连接气体放电管3RM090-8的M1管脚,另一个二极管WC1412的负极连接气体放电管3RM090-8的M2管脚,第三个二极管与气体放电管3RM090-8并联连接;气体放电管3RM090-8的输入端与供电模块中的三端稳压器L7805CV的输出端相连,输出端经一个4.7K的电阻与地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信号处理模块包括stm32f107芯片和LED灯,所述LED灯与stm32f107芯片的64号管脚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串口转以太网电路模块包括芯片ZLAN1003和LED灯;所述LED灯与芯片ZLAN1003的14号管脚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信号发送接收模块包括射频模块、天线和信号放大器;射频模块通过信号放大器与天线相连;射频模块与信号处理模块相连。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有效地改善了传统阅读器识别距离较短,串口转以太网模块结构复杂、缺乏保护电路及不易判断电路是否正常工作等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信号发送接收模块的天线底座端接一个放大器,以增强信号强度,提高信号发送距离;通过在串口转以太网模块采用主控芯片ZLAN1003代替传统的串口转以太网模块,有效改善了传统串口转以太网模块结构复杂的特点;通过设置保护电路,有效提交了阅读器的安全性;通过设置LED指示灯,以实时监控各个部件的运行情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各模块电路的连接示意图;
图2为供电模块和保护模块的电路图;
图3为信号发送接收模块的电路图;
图4为信号处理模块的电路图;
图5为串口转以太网模块的电路图;
图6为输出电模块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射频识别类型的阅读器,由供电模块、保护模块、信号发送接收模块、信号处理模块、串口转以太网模块和输出模块六个模块组成;所述信号发送接收模块、信号处理模块、串口转以太网模块和输出模块依次连接;供电模块给信号发送接收模块、信号处理模块、串口转以太网模块和输出模块供电,所述保护模块与供电模块相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理工大学,未经浙江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47990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移动式扫描车
- 下一篇:快递包裹分拣信息识别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