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强化反硝化脱氮除磷的厌氧‑氧化沟有效
申请号: | 201621437700.8 | 申请日: | 2016-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6328209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14 |
发明(设计)人: | 于静洁;唐英凯;王少坡;金付鑫;孙力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城建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3/30 | 分类号: | C02F3/30;C02F3/12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12201 | 代理人: | 陆艺 |
地址: | 300384 ***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强化 硝化 氧化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环境工程中的污水处理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强化反硝化脱氮除磷的厌氧-氧化沟。
背景技术
随着环境保护要求的提高,污水治理去除有机物的同时需要进行脱氮除磷。因此许多研究者将氧化沟循环廊道前增加厌氧区(或厌氧池),以满足污水的除磷要求。氧化沟实现脱氮功能,方法之一是调节曝气器在循环廊道内形成好氧区和缺氧区,在好氧区可实现有机物氧化及硝化反应,在缺氧区可进行反硝化脱氮。
而混合液在氧化沟循环廊道内流行时间的长短,又决定了混合液每次在好氧区和缺氧区停留时间的长短。
如图1所示,混合液在氧化沟循环廊道内流行时间的长短可以用(1)式表征:
式(1)中:T—循环周期,即混合液在氧化沟池循环廊道内流行一圈所用时间,min
Lmid—氧化沟池循环廊道中线周长,m,即图1中所示循环廊道内虚线长度
v—混合液在氧化沟池循环廊道内的流行速度,m/s;
所以混合液每一次流经好氧区所用时间To等于循环周期T乘以好氧区容积Vo占循环廊道总容积VCC的比例,见(2)式:
式(2)中:To—混合液每次流经好氧区所用时间,min
Vo—好氧区容积,m3
VCC—氧化沟池循环廊道总容积,m3
所以混合液每一次流经缺氧区所用时间Tn等于循环周期T乘以缺氧区容积Vn占循环廊道总容积VCC的比例,见(3)式:
式(3)中:Tn—混合液每次流经缺氧区所用时间,min
Vn—缺氧区容积,m3
其中:VCC=Vo+Vn(4)
而不同的氧化沟循环周期差别很大,如表1所示:
表1国内外已建氧化沟的循环周期表
注:①H为循环廊道有效水深;②计算T时v按0.3m/s计。
由表1中数据可以看出已建氧化沟循环周期从几分钟至几十分钟不等,相差很大。对于循环廊道内设置好氧区和缺氧区的氧化沟工艺,循环周期的差别会影响混合液每次在好氧区和缺氧区停留时间的长短,进而会影响到反硝化聚磷菌(DPAOs)占总聚磷菌(PAOs)的比例,最终会影响到氧化沟脱氮除磷的效果。
反硝化除磷菌(DPAOs),可以利用NO3-、NO2-作为电子受体,胞内的有机物聚β-羟基链烷酸酯(PHA)作为碳源和电子供体,用于在缺氧环境下吸磷,同时将NO3-、NO2-还原为氮气。所以反硝化聚磷菌可以实现一碳两用,即胞内储存的PHA可以同时用于反硝化脱氮和缺氧吸磷。因此当系统内的反硝化聚磷菌增多时,系统脱氮除磷的有机物消耗量、耗氧量及剩余污泥排放量均会较传统反硝化脱氮和好氧除磷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对循环周期采取时序控制,提供一种强化反硝化脱氮除磷的厌氧-氧化沟。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概述如下:
一种强化反硝化脱氮除磷的厌氧-氧化沟,厌氧池2通过管路依次与氧化沟池3、沉淀池4、三通6、污泥回流泵5的进水端连接,污泥回流泵5的出水端通过管路与厌氧池2连接;厌氧池2的侧壁上设置有进水管1;三通6与剩余污泥排放管7连接;沉淀池4的上部设置有出水管8;在厌氧池2内部设置有搅拌器9;在氧化沟池3内底部均匀设置有微孔曝气器10,微孔曝气器10通过管路与设置在氧化沟池3外的鼓风曝气机11连接,鼓风曝气机11与时控开关12连接,一侧廊道起始端部中线位置有效水深二分之一处设置有第一水下推进器13,另一侧廊道起始端部中线位置有效水深二分之一处设置有第二水下推进器14。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不改变其它运行参数,不使用化学药剂,仅通过对氧化沟循环廊道的曝气方式及曝气供氧区域进行改造,就可以使反硝化聚磷菌得以富集,可以使氧化沟系统脱氮除磷同时达到较高去除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城建大学,未经天津城建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43770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