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搅拌摩擦焊薄板焊接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21409015.4 | 申请日: | 2016-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6316535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11 |
发明(设计)人: | 王卫兵;林松;赵华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23K20/12 | 分类号: | B23K20/12;B23K101/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24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搅拌 摩擦 薄板 焊接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搅拌摩擦焊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搅拌摩擦焊薄板焊接装置。
背景技术
搅拌摩擦焊Friction Stir Wending,简称FSW是1991年由英国焊接研究所The Wending Institute实用新型,属于一种新型的固相连接技术。由于焊接过程温度较低、焊缝强度较高、焊接接头残余应力较低和焊后工件变形较小等优点,适用于轻合金低熔点材料的焊接,尤其对于一些传统熔焊方法无法实现焊接的材料,通过FSW技术得到了有效连接,并且在焊接过程中克服了熔焊出现的气孔和热裂现象。此外,FSW技术在焊接过程中不产生烟尘、飞溅,噪声低、无污染等特点,FSW被誉为“绿色焊接技术”,目前已经在航空、航天、船舶、汽车、电子等众多领域都得到了大量应用,而且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呈现急速增长态势,具有非常好的开发潜力和应用前景。
在常规FSW(Friction stir welding, FSW)中,轴肩与被焊接材料之间的摩擦是主要的产热方式。在搅拌摩擦焊对接过程中,通过正面压紧来固定被焊材料。当被焊接材料厚度很薄(厚度≤1mm)时,由于材料较薄,自身的刚性不足,正面压紧的力不足以使其紧贴背部垫板,所以在焊接过程中,旋转的轴肩在与薄板接触的过程中,会把薄板撕裂,使得焊接不能成型。
发明内容
现有技术中的搅拌摩擦焊装置对厚度小于1mm的板材不能进行焊接,即使成形也会造成焊接变形大。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改进方法是在搅拌摩擦焊焊接过程中有随焊压紧装置,压紧薄板,才能焊接。以实现搅拌摩擦焊薄板焊接,拓宽了搅拌摩擦焊的应用范围。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方案实现:
一种搅拌摩擦焊薄板焊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搅拌摩擦焊薄板焊接装置包括固定支架3、弹簧4、连接杆5和带孔的压紧板6;所述的固定支架3的上端和主轴套筒1相连,固定支架3的下端和连接杆5相连,连接杆5与带孔的压紧板6连接;所述的连接杆5与带孔的压紧板6之间放置所述的弹簧4,所述的弹簧4对带孔的压紧板6有向下的推力,同时使得连接杆5在垂直方向有一定的收缩空间。
在一个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带孔的压紧板6前沿有一个圆滑过渡角。
在一个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带孔的压紧板6为方形或者圆形;在带孔的压紧板6上有一个孔,孔的尺寸大于搅拌头的尺寸。
在一个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孔的形状根据焊接接头形式改动。
在一个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孔的形状为圆孔,椭圆孔或者方孔。
在一个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固定支架3的上端和主轴套筒1通过螺钉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如下:
1、本实用新型结构采用了新的压紧方式,使得薄板(厚度≤1mm)焊接成为可能。
2、本实用新型采用固定支架结构,更方便与焊接设备的装夹。
附图说明
图1是搅拌摩擦焊薄板焊接装置的总装结构示意图;
图2是搅拌摩擦焊薄板焊接装置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主轴套筒1、刀柄2、固定支架3、弹簧4、连接杆5、带孔的压紧板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阐述,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内容并不限于以下实施例。
在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搅拌摩擦焊薄板焊接装置,所述的搅拌摩擦焊薄板焊接装置包括固定支架3、弹簧4、连接杆5和带孔的压紧板6;所述的固定支架3的上端和主轴套筒1相连,固定支架3的下端和连接杆5相连,连接杆5与带孔的压紧板6连接;所述的连接杆5与带孔的压紧板6之间放置所述的弹簧4,所述的弹簧4对带孔的压紧板6有向下的推力,同时使得连接杆5在垂直方向有一定的收缩空间;所述的带孔的压紧板6前沿有一个圆滑过渡角;所述的固定支架3的上端和主轴套筒1通过螺钉固定连接。
所述固定支架通过螺钉与主轴套筒连接,达到压紧装置不随主轴一起旋转的目的。所述的弹簧和连接杆共同作用,使得其在一定的垂直高度内能够伸缩,同时对压紧板有一个向下的推力。
由于搅拌摩擦焊焊接时需要有一个倾角,固定支架可以调节与板材始终保持垂直,不受焊接倾角影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未经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40901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自动焊接银点设备的焊接排料装置
- 下一篇:一种网络平台及运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