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修复有机污染土壤的原位注入实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21394751.7 | 申请日: | 2016-12-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6305198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07 |
发明(设计)人: | 吕正勇;魏丽;范吉强;孙大伟;冯国杰;刘泽权;宋盘龙;苗竹;朱湖地;李淑彩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高能时代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9C1/08 | 分类号: | B09C1/08;C02F9/02;C02F101/20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泽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28 | 代理人: | 毛广杰 |
地址: | 100095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修复 有机 污染 土壤 原位 注入 实验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有机污染土壤治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修复有机污染土壤的原位注入实验装置。
背景技术
根据环境保护部和国土资源部联合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全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为16.1%,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1.2%、2.3%、1.5%和1.1%。南方土壤污染重于北方,长三角、珠三角、东北老工业基地等部分区域土壤污染问题较为突出,西南、中南地区土壤重金属超标范围较大。随着人类对环境认识的逐步加深,污染土壤的修复在国内国际都受到了高度重视,也逐渐成为国际环境科学界的热点问题之一。污染土壤修复产业正处于发展期,各种修复技术呈井喷涌现。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有机污染土壤治理中废液处理难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修复有机污染土壤的原位注入实验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修复有机污染土壤的原位注入实验装置,包括有机玻璃柱、电磁计量泵、废液清洁柱和滤出液收集器,所述电磁计量泵的一端连接药剂储存器,另一端连接有机玻璃柱的顶部,所述有机玻璃柱的底部通过废液清洁柱连接滤出液收集器;所述有机玻璃柱的柱底设置有第一滤膜,第一滤膜的上方铺设有粗砂,所述粗砂的上方容置有待修复的有机污染土壤,所述废液清洁柱的柱底设置有第二滤膜,所述第二滤膜的上方覆盖有活性有机碳,所述活性有机碳的上方铺设有细砂。
所述有机玻璃柱的上下两端均具有开口A,下端的开口A设置有不锈钢筛网,所述不锈钢筛网的上方设置有第一滤膜。
所述废液清洁柱的材质为有机玻璃,所述废液清洁柱的上下两端均具有开口B,下端的开口B设置有第二滤膜。
所述有机玻璃柱的直径大于废液清洁柱的直径。
所述有机玻璃柱与滤出液收集器之间串联有多个废液清洁柱。
所述第一滤膜与第二滤膜的材质均为尼龙。
利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原位注入实验装置可以很好的吸附淋洗液里的重金属和淋洗剂,处理后可以直接排入下水管道,避免了淋洗液处理难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 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修复有机污染土壤的原位注入实验装置的示意图。
图中:
1-药剂储存器,2-软管,3-电磁计量泵,4-有机玻璃柱,5-滤出液收集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修复有机污染土壤的原位注入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药剂储存器1、软管2、电磁计量泵3、有机玻璃柱4、废液清洁柱和滤出液收集器5。
所述电磁计量3泵的一端通过软管2连接药剂储存器1,另一端通过软管2连接有机玻璃柱4的顶部,所述有机玻璃柱4的底部通过废液清洁柱连接滤出液收集器5。
所述有机玻璃柱4采用有机玻璃材质,上下两端均具有开口A,下端开口A铺设有500目的不锈钢筛网。于有机玻璃柱4底部的不锈钢筛网的上方铺设尼龙材质的第一滤膜,于有机玻璃柱4内部并于所述第一滤膜的上方铺设有一层直径大于1mm的粗砂(也即可称为碎石层),而所述碎石层的上方则容置待修复的有机污染土壤。其中粗砂的铺设厚度占有机玻璃柱4高度的10%-30%。
所述废液清洁柱的结构与有机玻璃柱4相似,也采用有机玻璃材质,上下两端均具有开口B,于废液清洁柱下端开口B处设置第二滤膜,且于废液清洁柱内部并于所述第二滤膜的上方覆盖颗粒状活性有机碳,活性有机碳的上方铺设有直径小于1mm的细砂。所述细砂和活性有机碳的高度相等,且二者的总高度等于废液清洁柱高度的80%。本实用新型中选用细砂、颗粒状活性有机碳作为废液清洁柱的填充材料。细砂既可以有效的净化水体,又起到了压实活性有机碳的作用;颗粒状活性有机碳是吸附有机物的良好材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高能时代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高能时代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39475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耐温的压敏电阻器绝缘外罩
- 下一篇:多组分电缆型纳米纤维阵列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