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逆行肾盂造影用造影剂推进器有效
申请号: | 201621378680.1 | 申请日: | 2016-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6934441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30 |
发明(设计)人: | 唐敏;杨杰;虞亚杰;梁超;李鹏超;刘边疆;吕强;王增军;张炜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省人民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M31/00 | 分类号: | A61M3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德崇智捷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467 | 代理人: | 高燕 |
地址: | 210029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逆行 肾盂 造影 推进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属于逆行肾盂造影手术的一次性辅助医疗器械,特别涉及一种逆行肾盂造影用造影剂推进器。
背景技术
目前,临床上进行逆行肾盂造影术还没有专用的造影剂推进装置,一般是采取由施术者使用普通医用注射器推注造影剂的传统方法。此操作过程繁琐耗时,增加施术者受X射线辐射伤害的可能性,同时,推注造影剂的速度和力量全凭施术者的经验和感觉。一般情况下,充盈一侧肾盂需要造影剂5-7ml,而患者的肾盂容量可能因病变的影响而改变,所需造影剂的量也应随之变化,但推注的压力一般不大于30mmHg的安全值。使用注射器推注时,因针芯和管壁存在摩擦力,当发现推注压力过大时,即使立刻停止推注,肾盂内的压力也不能立刻回落,因此造影剂可能从肾小盏乳头处外溢至肾小管、静脉或者淋巴管(临床上称之“逆流”),不仅影响造影效果,而且易发生对人体有害的并发症。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逆行肾盂造影用造影剂推进器,以简化逆行肾盂造影术的操作,减少X射线对施术者的伤害,同时提高逆行肾盂造影术的安全性,避免造影剂逆流对患者造成伤害。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技术方案为:一种逆行肾盂造影用造影剂推进器,其包括输液管、连接在所述输液管一端的连接头、通过连接管连接在输液管另一端的储液囊,所述连接头与输尿管导管末端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为:如上所述的逆行肾盂造影用造影剂推进器,所述连接管与输液管连接的接口能分离,并且在分离状态下用橡胶帽密封。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优选技术方案为:如上所述的逆行肾盂造影用造影剂推进器,其中所述储液囊为折叠式多囊腔结构,包括依次串联的多个囊腔。
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优选技术方案为:如上所述的逆行肾盂造影用造影剂推进器,所述连接管与储液囊可拆卸地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技术方案为:如上所述的逆行肾盂造影用造影剂推进器,所述储液囊的材质是医用硅胶,所述连接头的材质是医用金属材料,其余部分的材质是高分子医用材料。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技术方案为:如上所述的逆行肾盂造影用造影剂推进器,所述输液管上设有输液器水止。
在未使用时,本实用新型的逆行肾盂造影用造影剂推进器中的储液囊内预充满造影剂,与储液囊连接的连接管的另一端经由橡胶帽密封。所述推进器在使用时,首先将橡胶帽移除,轻柔地将连接管与输液管连接在一起,然后轻轻挤压储液囊,使造影剂充满输液管、排尽其内空气后,关闭输液器水止。将连接头插入输尿管导管末端,连接紧密后将输液器水止打开。实施造影术时,施术者用手指按压储液囊将造影剂推注入肾盂和输尿管,在肾盂充盈良好时拍片完成造影过程。造影过程中一旦发现肾盂内压力过大,只需放松按压储液囊的手指,储液囊回缩,造影剂即可回流,肾盂内压力随之降低,因而可有效防止“逆流”的发生。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本实用新型逆行肾盂造影用造影剂推进器是一次性辅助医疗器械,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能简便实现按需推进造影剂,有效地防止造影剂“逆流”的发生,避免对患者造成伤害。临床操作时可实现单人操作,节省人力,缩短操作时间,减少X射线对施术者的辐射伤害。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并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储液囊和连接管用密封帽密封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管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的符号分别代表:
1.储液囊;2.连接管;3.橡胶帽;4-输液管;5.输液器水止;6.连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省人民医院,未经江苏省人民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37868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