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茶叶揉捻机用可调式加压盖有效
申请号: | 201621378643.0 | 申请日: | 2016-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6403109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15 |
发明(设计)人: | 罗志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筑红运林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A23F3/12 | 分类号: | A23F3/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44000 四川省宜宾市***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茶叶 揉捻机用可 调式 压盖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茶叶加工设备,具体涉及一种茶叶揉捻机用可调式加压盖。
背景技术
揉捻是把经过杀青或萎凋变软的鲜叶用手工或机器揉成条形、针形、颗粒、片等要求的形状。揉捻的功用除了做形,主要是造成细胞破碎、茶汁溢出,溢出的茶汁附着在已成形的叶表面,干燥后冲泡才能泡出颜色和滋味。所以揉捻是做各种茶都必有的一道加工工序。
现有技术中,将茶叶放入揉捻机的揉捻筒内,通过手动操作将加压盖向下按压茶叶,揉捻筒通过曲柄摇杆机构与传动机构的作用,在揉捻盘上方做圆周运动,对茶叶进行按压、揉捻,达到对茶叶双重揉捻及缩小体积之功能。但是上述普通揉捻机通过手动控制丝杆从而控制压盖的升降,不能对压盖的上下位置进行微调;且通过人为手动控制压盖的提拉和按压,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压力值无法得到精确的数值化,每次揉捻的力度不能达到统一,使得最终揉捻后的茶型存在差异性,会影响的茶叶的品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技术中揉捻机的加压盖采用手动操作,不能对压盖的上下位置进行微调,且需要耗费工作人员较多的时间和精力,目的在于提供茶叶揉捻机用可调式加压盖,能够实现对加压盖上下位置不同幅度的机械调节,且有利于减少人力成本的投入。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茶叶揉捻机用可调式加压盖,包括压力调节装置,所述压力调节装置通过固定架进行固定,所述压力调节装置包括第一调节杆和第二调节杆,所述第一调节杆的一端设于固定架上、且与电机的输出端连接,第一调节杆的另一端设有外螺纹,所述第二调节杆的一端与加压盖的盖面固定连接,第二调节杆的另一端沿轴向设有固定孔,所述固定孔内设有内螺纹,第一调节杆与第二调节杆通过所述外螺纹和所述内螺纹相适配连接,且第一调节杆的轴线与第二调节杆的轴线重合;还包括L型第一固定板,所述L型第一固定板的其中一个板面上设有异型通孔,所述异型通孔用于限制第二调节杆周向转动,所述第二调节杆为与异型通孔相适配的结构、且第二调节杆可轴向运动地穿过异型通孔,所述L型第一固定板的另一板面的自由端固定于固定架上。
现有技术中揉捻机包括支架、揉捻盘和揉捻装置,揉捻装置包括揉捻支架、揉捻筒和加压盖,揉捻盘固定于支架上,揉捻盘内设有数根棱骨;揉捻支架通过曲柄摇杆机构安装于揉捻盘上方,揉捻筒固定于揉捻支架上。本实用新型的可调式加压盖包括压力调节装置,可将压力调节装置通过固定架固定于揉捻筒的上方。加压盖上的压力调节装置主要包括第一调节杆、和第二调节杆,通过电机的转动正转,带动第一调节杆正向转动,使第一调节杆设有外螺纹的一端旋入第二调节杆设有内螺纹的固定孔内。此时,由于第二调节杆通过第一固定板固定,使第二调节杆不能随第一调节杆发生转动,而只能沿轴向发生运动,因此随着内外螺纹相互配合旋入,第二调节杆的位置逐渐向靠近固定架方向升高,带动第二调节杆连接的加压盖向靠近固定架方向升高,从而使加压盖对揉捻盘内的茶叶的压力作用逐渐减小;相反,通过电机反转,带动第一调节杆反向转动,使第一调节杆设有外螺纹的一端旋出第二调节杆设有内螺纹的固定孔,第二调节杆的位置逐渐向远离固定架的方向下降,带动第二调节杆连接的加压盖向远离固定架方向下降,从而使加压盖对揉捻盘内的茶叶的压力作用逐渐增大。可通过调节螺纹间距,实现对加压盖上下位置的不同幅度的调节。
优选地,所述第一调节杆的外螺纹螺间距为10~30mm。
若第一调节杆的外螺纹间距过大,则通过电机带动的机械调节方式实现对加压盖上下位置的调节幅度则会大大减小,无法实现对加压盖上下位置的微调,实际应用价值较小;若第一调节杆的外螺纹间距过小,则会导致对加压盖上下位置的调节幅度过小,造成耗费时间、浪费能源的问题。因此依据实际使用情况设定第一调节杆的外螺纹螺间距为10~30mm。能够实现对加压盖上下位置的快速、准确的调节。
优选地,所述第二调节杆上设有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二固定板的板面与第二调节杆垂直,所述压力调节装置还包括弹簧,所述弹簧轴线方向的两端分别固定于固定架和第二固定板上使弹簧固定于固定架和第二固定板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筑红运林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四川筑红运林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37864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