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反光膜有效
申请号: | 201621346144.3 | 申请日: | 2016-12-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6248869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13 |
发明(设计)人: | 朱昊枢;贾俊伟;左志成;蔡文静;任家安;朱志坚;陈林森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苏大维格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G02B5/124 | 分类号: | G02B5/124 |
代理公司: | 苏州华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2232 | 代理人: | 黄珩 |
地址: | 2150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反光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光学膜,具体涉及一种反光膜。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的反光膜,一般都是直接在棱镜层上设置透光树脂层等材料层,由于棱镜层和透光树脂层是线型接触,两者在使用环境中极易因温度增减产生不同涨缩,从而发生层间分离现象,由此降低了反光膜的有效反射率,降低了反光膜的环境适应性、影响反光膜的有效使用寿命。例如,中国专利(专利号:200910264024.7)公开了一种回归反射反光膜及其制造方法,其通过在微形棱镜层的微形棱镜的三角形顶点处形成透光树脂层,实现微形棱镜层中的微形棱镜的各顶点与透光树脂层的线接触,由此便会出现上述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以改善环境适应性、延长有效使用寿命的反光膜。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反光膜,其包括依次设置的载体层、棱镜层、粘着层和离型层,棱镜层具有呈锯齿状的棱镜部,棱镜部的齿峰朝向粘着层设置,棱镜部的齿表面铺设有第一改性层,第一改性层匹配棱镜部的形状。
进一步地,多个上述棱镜部的齿规则排列或随机排列。
进一步地,上述棱镜部的齿的高度为15-100μ。
进一步地,上述棱镜层和粘着层之间设置有反光层和密封层。
进一步地,上述密封层和粘着层之间设置有第二改性层。
进一步地,上述反光层为半导体层或弥散层。
进一步地,上述密封层为透明薄膜。
进一步地,上述粘着层为压敏胶层。
进一步地,还包括连接于上述载体层之外的保护层。
进一步地,上述载体层和棱镜层之间设置有第三改性层。
进一步地,上述载体层为PC、PET或PVC层。
进一步地,上述离型层为膜层、片层、卷材层或纸层。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降低了在温度增减、机械破坏或其他恶劣条件下反光膜发生层间分离的概率,改善了反光膜的环境适应性、延长了反光膜的有效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反光膜在一些实施方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反光膜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为了达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如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反光膜的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其包括依次设置的载体层12、棱镜层14、粘着层18和离型层19,棱镜层14具有呈锯齿状的棱镜部141,棱镜部141的齿峰142朝向粘着层18设置,棱镜部141的齿表面铺设有第一改性层15,第一改性层15匹配棱镜部141的形状。
载体层12可以对反光膜整体起结构支撑作用,该载体层12具体可以为PC层、PET层、PVC层或其他薄膜或片材。
锯齿状的棱镜部141具有特定的回射性能,可通过光固化实现,棱镜部141的多个齿可以为规则排列或随机排列。在载体层12上通过光固化的方式,设置高度15-100μ的微反射结构(即齿的高度),反射结构的底部固定于载体层12上,反射结构形成了具有特定回归反射性能的棱镜层14。
第一改性层15可以用于改善材料表面的附着性能。第一改性层15是通过放电处理或化学处理得到的,通过材料表面结构的裂解、氧化而形成的改性处理层,其为通过放电处理或化学处理在棱镜层14上获得。
粘着层18具体可以为压敏胶层,离型层19具体可以为膜层、片层、卷材层或纸层。通过卷对卷涂布方法在第一改性层15上设置压敏胶层18,并与离型层19复合。
实施例二:其他与实施例一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如图1和2所示,棱镜层14和粘着层18之间设置有密封层16和反光层20。其中,密封层16具体可以为透明薄膜;反光层20具体可以为通过沉积方法(电沉积、热沉积、化学沉积)形成的半导体层或弥散层,可以增强棱镜结构的反光性能。
实施例三:
其他与实施例二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如图2所示,密封层16和粘着层18之间设置有第二改性层17。
实施例四:
其他与实施例一、二或三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如图2所示,载体层12之外还连接有保护层11。
实施例五:
其他与实施例一、二、三或四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如图2所示,载体层12和棱镜层14之间设置有第三改性层1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苏大维格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大学,未经苏州苏大维格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34614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石墨铜箔复合散热片
- 下一篇:一种散热装置及其制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