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开口定位销安装工具有效
申请号: | 201621332844.7 | 申请日: | 2016-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6241953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13 |
发明(设计)人: | 陶晓龙;张宝平;闫敏;刘静;余韶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5B27/08 | 分类号: | B25B27/08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11252 | 代理人: | 王立民,江怀勤 |
地址: | 23060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开口 定位 安装 工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产品安装工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开口定位销安装工具。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某些型号的柴油发动机安装过程中,后端惰齿轮需安装在一轴套10(参见图1)上,而该轴套10的一端需安装一个开口定位销12(参见图2),该开口定位销12一端与轴套连接,一端与缸体上对应的孔连接,从而能起到定位作用。开口定位销的外观尺寸较小,且与轴套是过盈配合,如不借用专用的工装辅具,安装起来较困难。安装开口定位销12至轴套10上对应的定位销安装孔11内,目前没有专用的工装辅具,需要采用手持、锤敲的方式来完成过盈配合。
考虑到开口定位销的外观尺寸,现有技术的手持、锤敲的方式存在以下缺点:手持开口定位销时,由于长度都没拇指大,容易砸伤手指,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用锤直接敲击开口定位销,易造成其产生较大变形,无法完成装配。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专用的开口定位销安装工具,彻底消除手持、以及手指被砸伤的安全隐患;避免铁锤直接与开口定位销接触,造成开口定位销头部的较大变形。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开口定位销安装工具,由主体,柱塞,回位弹簧和锁止螺钉组成,主体为直径上大下小的台阶圆柱,分别是直径大的为大圆柱体部,直径小的为小圆柱体部。
在主体的小圆柱体部上与中心轴线垂直方向设置有一贯穿的圆柱销定位孔,其直径与轴套上相对应的孔相当。
在主体的大圆柱体部上沿轴线方向设置有贯穿大圆柱体部的圆形柱塞孔,用于安装柱塞;柱塞孔为直径上大下小的台阶孔;柱塞孔离中心轴线的距离与轴套上定位销安装孔离中心轴线的距离相同,直径略大于开口定位销自由状态下的直径,以便于开口定位销能轻松放入且不会轻易滑落;柱塞孔与中心轴线垂直的方向还设置有供锁止螺钉拧入的锁止孔;
柱塞为三段圆柱台阶结构,直径自上而下依次减小,分别构成上中下三段台阶;上台阶的直径大于主体大圆柱体部的柱塞孔的直径;在中台阶上沿轴向有一矩形键槽,矩形键槽的长度大于柱塞的运动行程;锁止螺钉拧入主体大圆柱体部上的锁止孔后,能够锁止到矩形键槽的下端。
柱塞中台阶的下端与柱塞孔的上台阶中设置的回位弹簧结合,依靠回位弹簧的弹力向上自动回位。
柱塞小台阶的下端可与要安装的开口定位销的一端接触并传递力,使得开口定位销向下运动。
柱塞与主体大圆柱体部的柱塞孔为间隙配合,柱塞下台阶的长度大于柱塞孔的下段台阶长度,保证开口定位销安装到位。
更具体地,所述柱塞孔的下段的直径为3.3mm。
由于采用了以上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不用手持,即可完成开口定位销的装配,彻底消除了手指被砸伤的安全隐患;避免了开口定位销与铁锤的直接接触,不会造成开口定位销的较大变形。
附图说明
图1为要安装的轴套的示意图;
图2为要安装的开口定位销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开口定位销安装工具的主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开口定位销安装工具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开口定位销安装工具对轴套进行安装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开口定位销安装工具对轴套进行安装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附图1和2表示了要进行安装的轴套1和开口定位销12,轴套1上有定位销安装孔11。目前,该开口定位销12的长度约8mm,直径约3mm。
参见附图3-6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其中图3表示其主视图,图4是关于图3的剖视图:
一种开口定位销安装工具,由主体1,柱塞2,回位弹簧3和锁止螺钉4组成,主体1为直径上大下小的台阶圆柱,分别是直径大的为大圆柱体部,直径小的为小圆柱体部。
在主体1的小圆柱体部上与中心轴线垂直方向设置有一贯穿的圆柱销定位孔50,其直径与轴套10上相对应的孔相当(参见图5和图6)。
在主体1的大圆柱体部上沿轴线方向设置有贯穿大圆柱体部的圆形柱塞孔20,用于安装柱塞2;柱塞孔20为直径上大下小的台阶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33284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