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槽式太阳能高温真空集热管有效
申请号: | 201621327038.0 | 申请日: | 2016-12-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6449906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29 |
发明(设计)人: | 裴刚;王其梁;黄小娜;杨洪伦;李晶;高广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主分类号: | F24J2/46 | 分类号: | F24J2/46;F24J2/48 |
代理公司: | 合肥金安专利事务所34114 | 代理人: | 金惠贞 |
地址: | 230026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太阳能 高温 空集 热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太阳能光热利用技术领域,涉及太阳能集热元件,具体涉及一种槽式太阳能高温真空集热管。
技术背景
槽式聚光集热系统是目前高温太阳能利用商业化程度最高、技术最为成熟的集热装置,槽式太阳能高温真空集热管是槽式聚光集热系统的核心部件,其运行温度一般在200-400℃的中高温,广泛应用在太阳能海水淡化、太阳能制冷、槽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等领域中。
目前,中低温的太阳能真空集热管有较好的集热效果,但是槽式太阳能真空集热管由于集热温度较高,集热管对外热量散失较大,造成在较高集热温度下集热效率下降,特别是在槽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中,真空集热管集热温度更是可以达到400℃,这使得集热管热损量呈指数式急剧增大,进一步降低了太阳能高温真空集热管集热效率,造成了槽式聚光集热系统获取更高集热温度一大拦路虎。因此降低较高集热温度下的槽式太阳能高温真空集热管热损问题具有较高的学术和商业价值。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削减槽式聚光型太阳能真空管在较高集热温度下较大的对外辐射热损,有效地提高太阳能真空管的集热效率,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槽式太阳能高温真空集热管。
一种槽式太阳能高温真空集热管包括外玻璃罩管2和内吸热管3,外玻璃罩管2和内吸热管3之间的空腔为真空环形空间5;
所述内吸收管3为复合曲面异形管,内吸收管3的顶面31和底面32均为平面,两侧的侧面33为相同曲率的圆弧面;
与内吸收管的顶面31对应的真空环形空间5内设有遮热板4,遮热板4覆盖内吸收管3无聚光光斑的一侧;与内吸热管3相对的遮热板的内侧面为发射面41,反射面41为具有在红外波段高反射率、低发射率特性膜层;遮热板的外侧面为吸收面42,吸收面42为具有在太阳辐射波段高吸收率、红外波段低发射率特性膜层。
进一步限定的技术方案如下:
所述内吸热管3的横截面呈矩形状,其中顶面31和底面32平行,两侧的侧面33为圆管切割掉顶部和底部剩余的圆弧面。
所述顶面31对应的内吸收管的圆心角为120°~150°,所述底面32对应的内吸收管的圆心角为100°~180°。
所述遮热板4设置在内吸收管的顶面31的上方,遮热板4的横截面为U形或圆弧形。
所述遮热板4覆盖内吸收管3的圆心角为120°~150°。
所述遮热板4的宽度不小于内吸热管的顶面31的宽度;所述顶面31与遮热板4宽度方向两侧边缘之间的垂直距离为1~5 mm。
所述遮热板4的材料为铝合金或铜合金。
所述反射面41的材料为反射膜或抛光金属表面;吸收面42的材料为常温下在0.2~3μm的太阳辐射波段吸收率92%以上、在3μm以上的红外波段发射率低于8%的选择性吸收涂层。
所述反射膜的材料为铝膜或银膜,所述抛光金属面为抛光铝合金表面;常温下在0.2~3μm的太阳辐射波段吸收率92%以上、在3μm以上的红外波段发射率低于8%的选择性吸收涂层的材料为金属氧化物陶瓷镀膜带或黑铬涂层。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体现在以下方面:
1.通过改变真空集热管内吸收管形状,减少内管表面积,减少内管对外辐射面积,从而降低真空集热管热损量。本实用新型中,将传统圆形内管的顶面和底面设计成平面,有效的减少了集热管内管表面积,同时在实际应用中也不会对内吸收管吸收太阳辐照量产生影响。
2.通过在内管上部增设U形或圆弧形的遮热板,由于所述遮热板内表面具有高反射率特性,可以进一步将内管上部将遮热板遮住的内管部分对外辐射热量大部分反射回到内管上;同时在遮热板外表面设置选择性吸收涂层,遮热板可以有效的吸收太阳辐照从而使得遮热板温度提升,进而大幅减少内管与遮热板之间的辐射换热量;通过以上对遮热板内、外表面的优化涂层设计,可以在上述1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少真空集热管热损量。增设遮热板,虽然遮挡住了部分内管可接收到的太阳直射辐照,减少了内管的吸热量,但是通过数值分析发现,遮热板减少的集热管热损量要大于遮挡的太阳直射辐照得热量,说明这个方案的可行性。
3.将真空集热管内管改造成异型管,简单方便,易操作;遮热板设置于集热管内部,具有清洁性、持久性、结构简单、易于制造等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未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32703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力施工用的护栏装置
- 下一篇:一种活动式围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