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酸洗线开卷机卷筒有效
申请号: | 201621322671.0 | 申请日: | 2016-12-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6215691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06 |
发明(设计)人: | 郭衍振;郭东慧;董伟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一重集团大连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第一重型机械股份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C47/30 | 分类号: | B21C47/30 |
代理公司: | 大连东方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21212 | 代理人: | 高永德,李洪福 |
地址: | 116000 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酸洗 开卷 卷筒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酸洗线开卷机卷筒,涉及轧制退火酸洗设备,具体为热轧板退火酸洗机组中的开卷机。
背景技术
开卷机位于热轧退火酸洗机组入口,负责为机组开卷,其性能好坏直接决定了机组生产率。热轧退火酸洗机组来料为热轧带钢,钢卷具有氧化铁皮多且内圈多松散的特点。机组目前采用的卷筒主要由涨缩缸、卷筒轴、导向套、扇形板等部件组成,导向套与扇形板采用楔形面配合,涨缩缸带动导向套移动,实现卷筒涨缩。由于φ610真圆卷筒涨缩直径范围在φ580mm-φ620mm之间,且没有防尘装置。当来料内圈松散时,经常出现上卷困难的情况。钢卷的氧化铁皮多,会进入卷筒内部,造成卷筒轴和导向套研伤抱死,影响了机组正常生产。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研究设计一种新型的酸洗线开卷机卷筒,从而克服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研究设计一种新型的酸洗线开卷机卷筒。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1、因没有防尘装置而造成的钢卷上的氧化铁皮脱落掉入卷筒内部,造成卷筒轴和导向套研伤抱死现象,影响了机组正常的生产;2、原卷筒涨缩范围为φ580mm-φ620mm,当来料内圈松散时,经常出现上卷困难的情况等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酸洗线开卷机卷筒,包括涨缩缸、卷筒轴、拉杆、扇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涨缩缸的活塞杆通过两个半环与拉杆联接;拉杆位于卷筒轴内,拉杆在涨缩缸的牵引下在卷筒轴内前后移动;拉杆利用十字头与楔形块二联接;楔形块一通过螺栓与扇形板刚性联接;扇形板通过柱销及碟簧与卷筒轴联接,使楔形块一与楔形块二的楔形面紧密贴合;扇形板之间设置有防尘帘;防尘帘为帆布制成,在防尘帘的两面衬胶。可防水、防油、防止氧化铁皮进入卷筒,以免杂物进入楔形块一与楔形块二之间的楔形面和卷筒轴与楔形块二之间的配合面,避免了配合面的研伤抱死。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楔形块一与楔形块二之间采用22°大角度楔形面贴合。涨缩缸的最大行程为128.4mm。确保了涨缩缸行程由原来的171mm缩短为128.4mm时,其涨缩范围却由φ580mm-φ620mm扩大到φ540mm-φ620mm。满足了热轧退火酸洗的要求。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楔形块二由四个直角楔形块组成。扇形板与楔形块一通过螺栓进行把合。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酸洗线开卷机卷筒的卷筒涨缩范围为φ540mm-φ620mm。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在:
1、本实用新型各扇形板之间设置有防尘帘,可防水、防油、防止氧化铁皮进入卷筒,以免杂物进入楔形块一与楔形块二之间的楔形面和卷筒轴与楔形块二之间的配合面,避免了配合面的研伤抱死;
2、本实用新型的楔形块一与楔形块二之间采用22°大角度楔形面,确保涨缩缸行程由原来的171mm缩短为128.4mm时,其涨缩范围却由φ580mm-φ620mm扩大到φ540mm-φ620mm,满足了热轧退火酸洗的要求;
3、本实用新型的楔形块二由原来的套式整体结构改为分体结构,由4个直角楔形块组成;扇形板也不再加工楔形面,而是与楔形块一通过螺栓进行把合;该特点使结构更加精简,减轻了设备重量,显著降低了加工难度,同时设备维护也更加简单;
4、本实用新型扇形板与卷筒轴之间设置有碟簧,为扇形板缩回提供动力;同时使楔形块一与楔形块二的楔形面紧密贴合;在扇形板与卷筒轴之间设置有柱销进行导向,该柱销同时对扇形板进行轴向定位。
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新颖、加工简便防尘性强、降低加工难度、降低维护成本与难度等优点,其大批量投入市场必将产生积极的社会效益和显著的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共有2幅附图,其中:
附图1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附图1的B-B的最大径与最小径和C-C最大径与最小径的结合对比视图。
在图中:1、涨缩缸 2、卷筒轴 3、半环 4、拉杆 5、楔形块一 6、楔形块二 7、十字头 8、扇形板 9、防尘帘 10、碟簧 11、柱销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一重集团大连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第一重型机械股份公司,未经一重集团大连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第一重型机械股份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32267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盲孔花键冷挤压成型模具
- 下一篇:金属件整形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