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体外驱虫药滴架有效
申请号: | 201621320372.3 | 申请日: | 2016-12-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6641947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17 |
发明(设计)人: | 王承东;胡耀东;凌珊珊;兰丹;朱云;庞惠中;李德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农业大学;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A61D7/00 | 分类号: | A61D7/00 |
代理公司: |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51214 | 代理人: | 房云 |
地址: | 611131 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体外 驱虫 药滴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兽用器械,特别是一种体外驱虫药滴架。
背景技术
大熊猫生活在野外环境中,在野外土壤中存在着大量寄生虫卵,大熊猫会在土壤中感染到大量的寄生虫,同时由于其皮毛较厚,为寄生虫提供良好的生存、繁殖的环境。目前,在大熊猫身上发现的寄生虫数量共计24中,其中线虫5种、吸虫1种、肉孢子虫1种、蜱12种、螨3种、蚤2种,对大熊猫的身体健康会造成严重的危险,因此需要时常对其进行体外驱虫。现在通常通过滴加体外驱虫药在皮肤表面,能够在一定时间内保持驱虫的效果,驱虫药需要滴加在皮肤表面,若滴在毛发上,则会大大影响驱虫效果,但是,由于熊猫表皮的毛发旺盛,导致驱虫药不能完全滴在皮肤表面,大量的驱虫药还是滴在毛发上,因此会影响药效。同时,现有的驱虫药均滴加在熊猫两肩胛之间的背部,即从一肩胛骨沿直线滴加至另一肩胛骨,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毛发的阻挡,以及动物的不配合,会导致驱虫药很难按照最佳药效发挥进行滴加。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方便为大熊猫进行驱虫药滴加,能够方便将大熊猫旺盛的毛发拨开,沿需要滴加药剂的路径露出表皮,能够方便快速的将驱虫药滴加到大熊猫皮肤表面,避免药剂黏附在毛发上导致药效降低的体外驱虫药滴架。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体外驱虫药滴架,包括滴架,所述滴架前端活动连接有毛梳,所述滴架上活动连接有滴瓶,所述滴瓶能够沿滴架在水平方向上移动。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毛梳将熊猫背部的皮毛梳开,从而将两肩胛之间的皮肤露出,再将滴瓶沿滴架从左至右,或者从右至左在滴药的过程中移动,从而将驱虫药均匀的滴加到药效发挥处的皮肤表面,避免毛发对药剂滴加到皮肤表面的阻挡。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体外驱虫药滴架,所述滴架上设有滴瓶座,所述滴瓶通过滴瓶座与滴架活动连接,所述滴架上表面沿水平方向设有滑槽,所述滴瓶座能够沿滑槽滑动。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滑槽能够方便滴瓶座的滑动,使得滴瓶能够快速的完成滴药的这段位移,减小滴药的时间,从而避免动物长时间被限制后不配合导致乱动而无法完成滴药。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体外驱虫药滴架,所述滴瓶座包括相连接的内段和外段,所述内段设于滴架上表面,所述外段设于滴架下表面,所述外段设有夹持部,所述夹持部将滴瓶夹持;所述内段设于滑槽内。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现有的体外驱虫药均由滴瓶盛装,一滴瓶为一次的计量,通过夹持部能够将滴瓶夹持,使用完后即可更换,使得滴架能够重复使用。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体外驱虫药滴架,所述毛梳一端与滴架活动连接,所述毛梳能够以连接点为中点摆动。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在将毛梳起后通过摆动,使得滴架与毛梳之间的角度不固定,从而将滴瓶出口处放在合适的位置,以适应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体外驱虫药滴架,所述毛梳包括毛梳一和毛梳二,所述毛梳一和毛梳二相对设置,所述毛梳一与毛梳二之间设有一定距离。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毛梳一与毛梳二之间间隔,该处为脊椎骨处留出位置,不仅能够方便定位,同时避免在将毛梳起的过程中,对脊椎骨造成较大的刺激,为动物带来痛感,而导致动物不配合。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体外驱虫药滴架,所述毛梳梳齿之间的间距≤3mm。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梳齿之间的间距过大会导致毛发无法完全被梳起,皮肤不能完整的露出。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体外驱虫药滴架,所述毛梳梳齿的长度≥9mm。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大熊猫的毛发长度较长,梳齿过短会影响梳起效果,也会导致滴瓶的出口处接触到皮肤。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体外驱虫药滴架,滴架的长度≥43cm。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该长度为较适宜的长度,能够满足大体型、较大体型以及较小体型熊猫的两肩胛之间滴药的需求,长度过短会导致无法一次性完成滴药,需要操作两次,且会容易导致药剂滴加的不均匀。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方便为大熊猫进行驱虫药滴加,能够方便将大熊猫旺盛的毛发拨开,沿需要滴加药剂的路径露出表皮,能够方便快速的将驱虫药滴加到大熊猫皮肤表面,避免药剂黏附在毛发上导致药效降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农业大学;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未经四川农业大学;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32037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虚拟现实头戴设备
- 下一篇:基于运动传感器的可穿戴设备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