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BMS的满充检测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1621307546.2 | 申请日: | 2016-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6650445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17 |
发明(设计)人: | 范道胤;陈颜新;尹璐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拓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G01R19/25 |
代理公司: | 深圳盛德大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44333 | 代理人: | 贾振勇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高***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bms 检测 电路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池充放电控制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BMS(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电池管理系统)的满充检测电路。
背景技术
镍氢电池作为当今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高能绿色充电电池,凭借能量密度高、可快速充放电、循环寿命长以及无污染等优点在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由镍氢电池的充电曲线可知,镍氢电池进入满电状态时,电压达到最高,过充电会出现电压下降。
通常在镍氢电池充电控制电路中,是以检测到微小负电压变化来判断电池充满,从而停止充电。通过电阻分压的方式,将电池总压按比例分配到低电阻上,单片机进行AD采样检测电压变化量。
然而由于电阻精度较低、电阻选择局限性以及高比例的分压系数导致整体误差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BMS的满充检测电路,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电阻精度较低、电阻选择局限性以及高比例的分压系数导致整体误差较大、检测精度低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BMS的满充检测电路,包括整流模块、稳压模块、分压模块、电阻网络和单片机;整流模块的输入端用于连接至充电器的正极,整流模块的输出端用于连接至镍氢电池组的正极;稳压模块包括三个端口,第一端口连接至整流模块的输出端,第二端口连接至分压模块的一端,第三端口连接至电阻网络的第二端;分压模块的另一端接地;电阻网络的第一端连接至整流模块的输出端,电阻网络的第三端连接至稳压模块与所述分压模块的连接端,并作为AD采样端连接至单片机的AD采样I/O口。
更进一步地,稳压模块包括:稳压源U1,稳压源U1的K极作为稳压模块的第一端口,稳压源U1的A极作为稳压模块的第二端口,稳压源U1的G极作为稳压模块的第三端口。
更进一步地,稳压源U1采用精度为0.5%的TL431芯片。
更进一步地,稳压模块还包括:第一电容EC1和第二电容C2;第二电容C2并联在稳压源U1的K极与A极之间,第一电容EC1与第二电容C2并联连接。
更进一步地,第一电容EC1为电解电容,第二电容C2为瓷片电容。
更进一步地,整流模块包括:二极管D1;二极管D1的阳极作为整流模块的输入端,二极管D1的阴极所述整流模块的输出端。
更进一步地,分压模块包括:电阻R3,串联连接在所述稳压模块的第二端口与地之间。
更进一步地,电阻网络包括:电阻R1和电阻R2,电阻R1和电阻R2依次串联连接在稳压模块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之间,电阻R1和电阻R2的串联连接端与稳压模块的第三端口连接。
更进一步地,电阻R1、电阻R2和电阻R3的精度为1%。
更进一步地,单片机的AD采样I/O口通过电阻R4连接至AD采样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满充检测电路可以实现精度接近1mV的电压检测,可以应用在串联镍氢电池组的充放电控制板中,可以十分准确的检测到镍氢电池充满电的时间点和电压值,并基于此控制充电的时间与过程,由此可以保护镍氢电池不过充,延长镍氢电池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BMS的满充检测电路的原理结构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BMS的满充检测电路的具体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用新型中,由镍氢电池的充电曲线可知,镍氢电池进入满电状态时,电压达到最高,过充电会出现电压下降。在镍氢电池充电控制电路中,是以微小变化的负电压来判断电池充满,从而停止充电。电池电压下降表明电池已处于过充状态,以最小的负电压检测为标准,判断电池充满,缩短电池过充时间,提高电池的寿命。这就要求实现高精度的测量,使电池的微小变化与单片机的检测端口变化保持一致。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检测电路通过实现将电池的变化体现在单片机检测口上,精度接近1mV。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拓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深圳拓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30754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