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烟粉尘粒子浓度监测仪的压缩气引入流路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621272685.6 | 申请日: | 2016-11-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6339463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18 |
发明(设计)人: | 尉士民;杨永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翠云谷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15/06 | 分类号: | G01N15/06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誉威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79 | 代理人: | 宛文鸣,王芳 |
地址: | 518116 广东省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粉尘 粒子 浓度 监测 压缩 引入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烟粉尘粒子浓度监测仪,尤其涉及一种烟粉尘粒子浓度监测仪的压缩气引入流路系统。
背景技术
粒子的浓度测量是一个广泛的需求,例如,环保行业的烟尘浓度的测量、粉体加工及输运过程中的颗粒相浓度的测量等。
烟粉尘浓度监测仪是新一代在线监测仪器,可在风、雨、雷电、粉尘、高低温度等恶劣环境下长期连续不间断地监测污染源的烟尘排放情况。已经广泛应用以下领域,如环保污染源烟尘排放监测、除尘设备效率监测、燃烧效率监测、工业制造过程中粉尘浓度的测量、工矿企业职业健康保护粉尘监测、生产车间、厂房的粉尘负荷监控、科学研究、实验现场测试等;涉及行业包括水泥、火电、钢铁、冶金、炼油、铝业、石化、造纸、玻璃工业等。
但是,对于目前的烟粉尘粒子浓度监测仪缺少合理的压缩气引入流路结构设置,在系统工作过程中,系统几个环节需要压缩气,利用现有的仪器无法实现对浓度监测仪内部喷射引流流量控制等功能。
因此,针对以上方面,需要对现有监测装置进行合理的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以上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稳定可靠、可实现对喷射引流流量的控制、有利于节约成本的烟粉尘粒子浓度监测仪的压缩气引入流路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的诸多不足。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烟粉尘粒子浓度监测仪的压缩气引入流路系统,由气幕导管、引流气导管、压缩气出口导管、阀组、流量控制器、压缩气罐以及压缩气导管组成,所述压缩气罐固定安装于机体内腔底部,该压缩气罐顶部两侧分别安装阀组、流量控制器,其中的阀组带有两个连接端,其中一个连接端与气幕导管连通,该气幕导管与绝热连接件内部的气幕导孔管路连通;所述流量控制器与引流导气管连接,压缩气罐通过压缩气出口导管与冷却室连接,该冷却室下端口通过压缩气导管连接至机体底面的压缩气连接头。
相应地,仪器机体内部的绝热保温层形成一个封闭的保温腔体并且该腔体将仪器分为加热保温部分与不加热部分,该保温腔体所经过仪器内的中心部位安装绝热连接件,该绝热连接件其中一端连接冷却室。
采用抽气连接件里端与石英腔体相接,气幕导孔具有三通道。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烟粉尘粒子浓度监测仪的压缩气引入流路系统的有益效果为:监测仪系统几个环节需要压缩气,通过该系统,浓度监测仪在运行时,首先,压缩气通过压缩气连接头由压缩气导管引入到冷却室,然后气体通过压缩气出口导管导入压缩气罐,与压缩气罐气路连通的有阀组和流量控制单元,阀组通过信号流路控制单元控制反吹气导管及气幕导管这个导管与气罐的连通,流量控制器通过信号流路控制单元控制由压缩气罐到引流导气管的压缩气流量,最终实现对喷射引流流量的控制。
附图说明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烟粉尘粒子浓度监测仪的压缩气引入流路系统运行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烟粉尘粒子浓度监测仪的压缩气引入流路系统应用状态示意图。
图中:
3、冷却室;5、气幕导孔;6、绝热连接件;8、抽气连接件;10、反吹连接嘴;12、石英腔体;
20、反吹气导管;25、信号及流路控制单元;26、气幕导管;27、引流气导管;28、压缩气出口导管;29、阀组;30、流量控制器;40、机体;42、压缩气罐;43、压缩气导管;44、压缩气连接头;49、绝热保温层。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烟粉尘粒子浓度监测仪的压缩气引入流路系统,由气幕导管26、引流气导管27、压缩气出口导管28、阀组29、流量控制器30、压缩气罐42以及压缩气导管43组成,所述压缩气罐42固定安装于机体40内腔底部,该压缩气罐42顶部两侧分别安装阀组29、流量控制器30,其中的阀组29带有两个连接端并且这两个连接端分别连接反吹气导管20、气幕导管26,该反吹气导管20与石英腔体12顶部的反吹连接嘴10连通,该气幕导管26与绝热连接件6内部的气幕导孔5管路连通;
相应地,所述流量控制器30与引流气导管27连接;所述压缩气罐42通过压缩气出口导管28与冷却室3连接,同时,该冷却室3下端口通过压缩气导管43连接至机体40底面的压缩气连接头4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翠云谷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翠云谷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27268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