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金线莲栽培种植大棚有效
申请号: | 201621244683.6 | 申请日: | 2016-11-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6237928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13 |
发明(设计)人: | 杨志恒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志恒 |
主分类号: | A01G9/14 | 分类号: | A01G9/14;A01G9/24;A01G9/26;A01G13/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63200 福建省漳州市***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金线莲 栽培 种植 大棚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金线莲栽培种植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金线莲栽培种植大棚。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一些珍稀菌类和珍稀植物已逐渐走向产业化人工驯养和规模栽植,例如珍稀植物金线莲、半光植物石斛等,金线莲为兰科开唇植物花叶兰属多年生珍稀中草药,在野生环境下繁殖率和成活率低,1990年被列为濒危药用植物,现市场上出售的金线莲大多为人工繁殖培养成熟后晾晒而成的,而金线莲对人工培养的生长环 境要求也是十分苛刻的,现有的金线莲培养技术是将金线莲的培养器皿放在培养室的培养架上,待其生长成幼苗后,再移植到大棚内栽培。
但是,现有的大棚通常为简易的棚架结构,设施简陋,稳定性差,抗风能力弱,遮光效果不好,且在覆盖膜上铺设荫网操作复杂的缺点。针对上述问题,在原有金线莲种植大棚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金线莲栽培种植大棚,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稳定性差,抗风能力弱,遮光效果不好,且在覆盖膜上铺设荫网操作复杂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金线莲栽培种植大棚,包括拱形支撑架、第一荫网、拱形支撑杆、活动杆和种植盆,所述拱形支撑架的上方固定有覆盖膜,且其下端设置有支撑立柱,所述拱形支撑杆位于支撑立柱的两侧,所述活动杆通过活动套筒与拱形支撑杆相互连接,且活动套筒的下端固定有限位插销,所述活动杆的下端设置有光照灯,且其下方安装有一级喷灌装置,所述支撑立柱上连接有凹形块和二级喷灌装置,所述种植盆的下端设置有第一栽培固定架,且第一栽培固定架的右侧安装有第二栽培固定架。
优选的,所述第一荫网通过活动套筒与凹形块相互连接,且其正下方覆盖有第二栽培固定架。
优选的,所述拱形支撑杆上设置有4~6个限位插销。
优选的,所述活动杆的旋转角度为拱形支撑杆上第一个限位插销和最后一个限位插销所成的夹角。
优选的,所述第二荫网位于相邻两个活动杆之间,且其正下方覆盖有第一栽培固定架。
优选的,所述凹形块对称分布在支撑立柱的两侧,其个数不少于四个。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金线莲栽培种植大棚,与现有的金线莲种植大棚相比较之下,通过支撑立柱和对称安装的拱形支撑杆,对大棚的结构进行支撑,整体的稳定性好,抗风能力强,采用针对性遮光的方式,在金线莲种植的区域进行遮光,遮光的效果好,取代了传统的在覆盖膜上铺设荫网,旋转结构的活动杆,方便调节遮光的角度,自带光照灯和喷灌装置,便于金线莲更好的生长,整体的操作简单,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正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俯视示意图。
图中:1、拱形支撑架,2、覆盖膜,3、支撑立柱,4、第一荫网,5、拱形支撑杆,6、活动套筒,7、活动杆,8、第二荫网,9、一级喷灌装置,10、光照灯,11、限位插销,12、第一栽培固定架,13、种植盆,14、凹形块,15、二级喷灌装置,16、第二栽培固定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志恒,未经杨志恒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24468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变焦透镜、变焦光学系统及变焦灯具
- 下一篇:一种背光均匀的光学透镜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