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湿法脱硫吸收塔提效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21232556.4 | 申请日: | 2016-11-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6199003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31 |
发明(设计)人: | 李党;杨卫科;曹东;赵洁;贾丽芳;李芬;马晓明;张鹏;孙彦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唐环境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80 | 分类号: | B01D53/80;B01D53/50 |
代理公司: | 北京君泊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496 | 代理人: | 王程远,胡玉章 |
地址: | 100097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湿法 脱硫 吸收塔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湿法脱硫吸收塔提效装置。
背景技术
火电厂等大型锅炉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为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技术。国家环境保护部于2011年颁布了《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23-2011),提高了二氧化硫的排放标准。标准中规定,自2014年7月1日起,新建燃煤锅炉尾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限值为100mg/Nm3,重点区域排放限值为50mg/Nm3。2013年之后,随着雾霾在中国大部分地区越来越受到重视,各地环保部门纷纷对燃煤电厂的二氧化硫排放做出了更严格的限值,要求的排放限值甚至低至35mg/Nm3。针对此要求,当锅炉燃用中高硫煤的条件下,要求脱硫效率达到98.5%甚至更高,传统的单塔单循环脱硫系统的脱硫效率已经难以满足要求。原因在于,目前吸收塔提高效率的应对措施主要是通过增加液气比和增加喷淋层喷嘴数量,以实现更高的脱硫效率。但是单纯通过提高液气比和喷淋覆盖率不仅会增加设备造价,同时还会带来吸收塔过高、过大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湿法脱硫吸收塔提效装置,提高吸收塔脱硫效率的同时,不增加其它方面的造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湿法脱硫吸收塔提效装置,包括喷淋层组和将压缩气体与循环浆液混合的气液混合装置;
所述喷淋层组设于所述吸收塔体内顶部,所述喷淋层组包括多个喷淋层,每个喷淋层由一个喷淋管和设置在所述喷淋管上的多个喷淋头组成;
所述气液混合装置设于所述吸收塔体外,且与所述喷淋管连通,便于将混合后的气液喷入所述喷淋管,多个所述气液混合装置分别与多个所述喷淋管连通。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所述喷淋层组包括多个喷淋层。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所述喷淋层的喷淋管上设有多个喷淋头。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所述喷淋头为单向或双向喷淋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通过增加压缩气体与循环浆液的混合装置,将混合后的气液喷入吸收塔体后,由于压缩气体的膨胀,会使循环浆液的水滴更小、更细,从而扩大浆液与烟气的接触面积和覆盖面积,增大脱硫效率;减少喷淋头堵塞的概率;增大烟气压力;减少浆液循环泵出力;与其它脱硫增效装置配合简易;减少对吸收塔塔壁冲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湿法脱硫吸收塔提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吸收塔体;2、喷淋层组;3、喷淋管;4、喷淋头;5、压缩气体;6、循环浆液。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湿法脱硫吸收塔提效装置,包括喷淋层组2和将压缩气体5与循环浆液6混合的气液混合装置。
喷淋层组2设于吸收塔体1内顶部,喷淋层组2包括多个喷淋层,每个喷淋层由一个喷淋管3和设置在喷淋管3上的多个喷淋头4组成,喷淋头4为可单向或双向喷淋头。
气液混合装置设于吸收塔体1外,且与喷淋管3连通,便于将混合后的气液喷入喷淋管3,三个气液混合装置分别与三个喷淋层中的三个喷淋管3连通。
具体使用时,循环浆液6进入喷淋管3支前,首先注入压缩气体5,通过气液混合装置将两者充分混合,再经过喷淋管3、喷淋头4喷入吸收塔体1内,由于压缩气体5的膨胀,会使循环浆液6的水滴更小、更细,从而扩大浆液与烟气的接触面积和覆盖面积,增大脱硫效率。同时,还减少喷淋头4堵塞的概率,增大烟气压力,减少浆液循环泵出力,减少对吸收塔塔壁冲刷。本实用新型的提效装置还可以与其它脱硫增效装置配合,方便实用,成本较低。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唐环境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大唐环境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23255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脱硫吸收塔浆液循环系统
- 下一篇:基于信令数据的用户职住地分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