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空气调节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621144658.0 | 申请日: | 2016-10-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6191750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24 |
发明(设计)人: | 李锡;蔺勇智;闫晓楼 | 申请(专利权)人: | 爱康森德(深圳)空气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F1/00 | 分类号: | F24F1/00;F24F11/02;F24F13/24;F24F1/38;F24F13/02;F24F13/30;F24F13/28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代理有限公司44202 | 代理人: | 郝传鑫 |
地址: | 510620 广东省广州市天***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空气调节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和空气净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气调节系统。
背景技术
空气调节系统满足了人们对温度、湿度、洁净度和风速舒适性的要求。但是,现有空气调节系统存在以下方面的不足:
(1)现有的空气调节系统只能输入新风,排出回风,回风所携带的能量全部排出将浪费能量,增加了空调系统的能耗;且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不可调,不利于室内空气二氧化碳的浓度保持在适当合理的范围内。
(2)现有的空气调节系统,如分体机、天花机、风机盘管等,都是以室内风机作为动力源,将处理后的空气吹向室内,或者将浑浊的室内空气排出室外。由于要克服初效、中效和高效过滤器和管路的阻力,所以风机压头都比较大,转速比较高相应的噪音就比较大。市面上的空气调节系统高风运行时,噪音大的无法让人接受,虽然解决了空气品质的问题,但是对室内噪音污染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空气调节系统,(1)该系统的室外机箱体内的出风管与回风管通过回风阀导通,回风阀可以调节出风管内新风和回风的比例,进而解决了现有空气调节系统无法调节室内空气二氧化碳的浓度的问题。(2)该系统将室内空气处理机组动力源(风机)设计在室外机箱体内;通过出风管为室内提供新鲜空气,并通过回风管将室内的回风(浊风)排出室外;解决了现有室内空气调节系统噪声大的问题,极大限度的降低了室内侧噪音值。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空气调节系统,包括室外机、室内机。室外机与室内机之间留有空隙;室外机与室内机之间通过出风管和回风管相连接。室内机包含室内机箱体、空气处理模块。空气处理模块安装在室内机箱体内。空气处理模块用于为室内提供所需的空气。室外机包含室外机箱体、回风阀、回风旁通管。出风管与回风管之间通过回风旁通管相连接。回风阀安装在回风旁通管上。回风阀用于调节出风管内新风和回风的比例,进而调节室内空气二氧化碳的浓度。
进一步地,室外机还包含新风阀、送风机、排风机。新风阀、送风机、排风机分别位于室外机箱体内。排风机安装在回风管内。新风阀、送风机分别安装在出风管内。出风管将新风阀、送风机、空气处理模块顺次导通。
进一步地,室内机还包括出风静压箱。出风静压箱位于室内机箱体的上部出风管将新风阀、送风机、空气处理模块、出风静压箱顺次导通。
进一步地,室内机还包括回风箱。回风箱位于回风管的回风管口上。进一步地,回风管的回风管口与回风旁通管的第一端相连接。回风旁通管的第二端接在新风阀与送风机之间。
一种可降低室内噪音的空气品质处理系统,包括:出风管、回风管、回风阀、室外机箱体、新风入口、排风出口、出风口、回风口。新风入口、排风出口分别设置在室外机箱体的第一面上。室外机箱体的第二面上设有出风管通孔、回风管通孔。出风管的入风管口位于室外机箱体内,并且入风管口与新风入口相接;出风管的出风管口从出风管通孔伸出,并且出风管口与出风口相接。回风管的排风管口位于室外机箱体内,并且排风管口与排风出口相接;回风管的回风管口从回风管通孔伸出,并且回风管口与回风口相接。排风管口与入风管口之间设有回风旁路通孔。回风阀安装在回风旁路通孔上。回风阀用于通过调节出风管内新风和回风的比例,进而调节室内空气二氧化碳的浓度。
进一步地,还包括排风机、第一入风机。第一入风机、排风机分别位于室外机箱体内。第一入风机位于出风管内。排风机位于排风出口处。
进一步地,还包括全热交换器。新风入口与排风出口相邻;全热交换器置于新风入口和排风出口处。入风管口经过全热交换器与新风入口相接;排风管口经过全热交换器与排风出口相接。全热交换器用于出风管与回风管内的空气之间的热交换。
进一步地,出风管包含出风管主体。入风管口、出风管口分别位于出风管主体的两端;且出风管口、入风管口分别与出风管主体相互垂直。出风管口位于出风管主体的上方,入风管口位于出风管主体的下方。出风管口与入风管口相互平行。
进一步地,排风管口的管壁与入风管口的管壁相互接触;
进一步地,全热交换器包含第一通风组、第二通风组。第一通风组的通风管道与第二通风组的通风管道相互交叉。新风入口经过第一通风组与入风管口相连接;排风管口经过第二通风组与排风出口相连接。
进一步地,回风管位于出风管的下方。排风管口的管壁与入风管口的管壁相互接触。所述回风旁路通孔设置在排风管口与入风管口相接触的管壁上。
进一步地,还包括消音器。消音器置于出风管口内,并且位于出风管通孔的外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爱康森德(深圳)空气技术有限公司,未经爱康森德(深圳)空气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14465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