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飞机APU供油管排液整流罩有效
申请号: | 201621061529.5 | 申请日: | 2016-09-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6202702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31 |
发明(设计)人: | 钱光平;马明;刘凯礼;杨士普;吴承思;周翰玮;高栋;谭兆光;司江涛;吴建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64D29/00 | 分类号: | B64D29/00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31100 | 代理人: | 丁晓峰 |
地址: | 20121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飞机 apu 油管 整流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飞机APU(辅助动力装置)供油管排液整流罩,属于飞机防火设计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飞机适航咨询通告的建议:在飞行中将APU供油管泄漏的燃油及时排出机外更安全,如果没有空中排液措施,在适航和维护上有潜在的风险。为了降低适航取证风险、提高安全性,一般民用飞机APU供油管都有空中排液设计,及时将泄漏燃油排出机外。由于适航条款的要求,燃油不能进入APU排气口,同时由于APU尾锥是高温区,燃油不能从APU尾锥表面流过。因此,为了避免燃油进入APU排气口和流经尾锥表面,通常有在蒙皮上加装排液整流罩,让燃油排入空中,从而避免了燃油流经尾锥表面后流进APU排气口。
然而,目前飞机上的APU供油管排液整流罩高度不足,可燃液体仍然会沾染机身,这样必须对APU排气口进行特殊外形设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飞机APU供油管排液整流罩,其能解决现有技术飞机APU供油管排液所存在的问题,有效地避免排出的燃油流经APU尾锥高温表面后进入APU排气口,避免着火的危险。
本实用新型的以上目的通过一种飞机APU供油管排液整流罩来实现,所述飞机APU供油管排液整流罩安装在供油管最低点处的机身蒙皮上,所述飞机APU供油管排液整流罩的高度大于当地附面层的厚度。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飞机APU供油管排液整流罩能起到以下有益技术效果:其能解决现有技术飞机APU供油管排液所存在的问题,有效地避免排出的燃油流经APU尾锥高温表面后进入APU排气口,避免着火的危险。
较佳的是,所述飞机APU供油管排液整流罩在整流罩出口上游设有一对涡流发生器。
较佳的是,所述涡流发生器呈翅片的形式。
较佳的是,所述飞机APU供油管排液整流罩由PEEK材料制成。
较佳的是,所述飞机APU供油管排液整流罩的平面形状为光滑过渡的后掠曲线。
较佳的是,所述飞机APU供油管排液整流罩采用低阻翼型。
较佳的是,所述低阻翼型为NACA系列低阻翼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飞机APU供油管排液整流罩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飞机APU供油管排液整流罩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列表
1、飞机APU供油管排液整流罩
2、整流罩出口
3、涡流发生器
A、航向
H、飞机APU供油管排液整流罩的高度
T、当地附面层的厚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在以下的描述中阐述了更多的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显然能够以多种不同于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根据实际应用情况作类似推广、演绎,因此不应以此具体实施例的内容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飞机APU供油管排液整流罩的主视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飞机APU供油管排液整流罩的立体图。
如图1-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飞机APU供油管排液整流罩1安装在供油管最低点处的机身蒙皮(未示出)上,飞机APU供油管排液整流罩1的高度H大于当地附面层的厚度T。
这样,本实用新型的飞机APU供油管排液整流罩能解决现有技术飞机APU供油管排液所存在的问题,有效地避免排出的燃油流经APU尾锥高温表面后进入APU排气口,避免着火的危险。
也就是说,由于飞机APU供油管排液整流罩1的高度H大于当地附面层的厚度T,即,飞机APU供油管排液整流罩1伸出当地附面层之外,排液管出口伸进飞机APU供油管排液整流罩1内部,燃油泄漏排出后从整流罩出口2排出,从而有效地避免排出的燃油流经APU尾锥高温表面后进入APU排气口,避免着火的危险。
整流罩出口2位于当地附面层外,附面层外气流脉动很弱,可有效抑制燃油沾染机身表面,避免排出的燃油流经APU尾锥高温表面后进入APU排气口。
较佳的是,飞机APU供油管排液整流罩1在整流罩出口2上游设有一对涡流发生器3。较佳的是,涡流发生器3呈翅片的形式。
这样,气流流经涡流发生器3时产生一定强度的旋涡,阻挡燃油沾染机身,可降低整流罩的高度,从而达到减重和减阻的目的,且该方案已通过风洞实验得到了验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未经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06152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