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改善污染水体的滤沟有效
申请号: | 201621031973.2 | 申请日: | 2016-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6156869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10 |
发明(设计)人: | 谢尚侃;叶诺;沈红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绿凯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3/34 | 分类号: | C02F3/34 |
代理公司: | 浙江杭知桥律师事务所33256 | 代理人: | 王梨华,陈丽霞 |
地址: | 310013 浙江省杭***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改善 污染 水体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改善污染水体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了一种用于改善污染水体的滤沟。
背景技术
水资源短缺和水体污染问题已成为世界性问题,因此世界各国对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的保护都非常重视。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及工业的兴起,流域人口增长,工厂、农业、生活废水不加处理直接排入河流而导致的流域水体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并呈现出以好氧有机物为主要污染物、以水体黑臭为主要特征的污染现象。寻找行之有效的河流污染防治技术及措施成为环保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生态滤沟”技术,是将河道两岸污染源收集在“生态滤沟”中,最终经过末端生态反应池处理后流出,从而有效控制沿岸污染源进入河道。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了一种用于改善污染水体的滤沟。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
用于改善污染水体的滤沟,包括滤沟,滤沟两个相对的侧壁为不透水的隔板,其中一个不透水的隔板贴着河岸,滤沟另外两个相对的侧壁为具孔挡板;滤沟内设有曝气装置,曝气装置为长方体,曝气装置中间设有填料区,填料区投放微生物,滤沟中水下30~50cm的处设有生态基。
本实用新型适用于河道两岸小型排污口密集的河段(沿岸污水直排严重的河段),沿河岸排污口处设置宽1米的滤沟,将河道两岸污染源收集在生态滤沟中,在滤沟中放置微孔曝气装置(间隔50米),曝气装置中间设置填料区并投放微生物,滤沟中水下30-50cm的位置放置生态基,处理过的水从滤沟一端或两端的具孔挡板排出。处理过程中,微生物附着在填料表面,处理污水效果更好。
生态基一旦放置于水中,立即会吸附水中各种水生生物到其表面,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态基表面会附着生长微生物和藻类,这些微生物和藻类对于富营养化水体起到生物过滤和生物转换的关键作用。附着在生态基上的微生物相非常丰富,主要由细菌、真菌、藻类、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等构成复杂的生态系统。微生物体系通过自身的新陈代谢分解水中的有机物,生态基上生长的微生物可吸附水体中的富营养成分,如氮、磷、硫、碳等物质,并将这些富营养成分富集,通过不同的微生物作用,转化成为二氧化碳、水和氮气等,从而夺取了蓝绿藻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抑制了蓝绿藻的滋生,水质逐渐得到改善。
作为优选,滤沟底部设有浇筑的水泥。滤沟底部设有浇筑的水泥,加固了滤沟的结构。
作为优选,生态基宽为1米,长为0.5米。生态基宽为1米,长为0.5米时,处理污水的效果最好。
作为优选,不透水的隔板为隔水布制成的隔板。
作为优选,曝气装置包括曝气器和连接曝气器的PVC管。曝气器通过PVC管连接成长方体,曝气装置中间设有填料区,填料区投放微生物。
作为优选,滤沟宽为1米。
作为优选,微生物为枯草芽孢杆菌和/或EM菌。
作为优选,微生物为光合细菌。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具有显著的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有效净化河道排污口污水,处理系统合理、实用、经济、可靠、运行维护简单。本实用新型装置结构紧凑,操作方便。本实用新型设有曝气管,有效提高污水中的溶解氧,减少因水体缺氧引起的黑臭,并为好氧微生物净化水质提供充足的氧气。
本实用新型设有生态基一旦放置于水中,表面会吸附水中水生生物,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态基表面会附着生长微生物和藻类,这些微生物和藻类对于富营养化水体起到生物过滤和生物转换的关键作用。微生物体系通过自身的新陈代谢分解水中的有机物,生态基上生长的微生物可吸附水体中的富营养成分,如氮、磷、硫、碳等物质,并将这些富营养成分富集,通过不同的微生物作用,转化成为二氧化碳、水和氮气等,从而夺取了蓝绿藻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抑制了蓝绿藻的滋生,水质逐渐得到改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绿凯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绿凯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03197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