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网络光纤收发器有效
申请号: | 201621031275.2 | 申请日: | 2016-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6161913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10 |
发明(设计)人: | 江山;鲜红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网格新通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B6/42 | 分类号: | G02B6/42;H04B10/25 |
代理公司: | 成都华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51223 | 代理人: | 徐丰,胡川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都***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网络 光纤 收发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纤收发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网络光纤收发器。
背景技术
光纤收发器,是一种将短距离的双绞线电信号和长距离的光信号进行互换的以太网传输媒体转换单元,在很多地方也被称之为光电转换器(FiberConverter)。产品一般应用在以太网电缆无法覆盖、必须使用光纤来延长传输距离的实际网络环境中,且通常定位于宽带城域网的接入层应用;同时在帮助把光纤最后一公里线路连接到城域网和更外层的网络上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光纤收发器内具有承载电子元器件的电路板,电路板在工作中会产生大量的热,如果不能及时排出热量,可能会引起电路板线路故障,影响光纤收发器的正常使用。为了解决该方法,现有光纤收发器在壳体上开有散热孔,但是在不需要散热时散热孔不能关闭,容易进入灰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网络光纤收发器,该网络光纤收发器可以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
为达到上述要求,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网络光纤收发器,该网络光纤收发器包括长方体型的壳体和设置在壳体内的光线收发模块,壳体顶部设有第一通风口,壳体的第一侧壁设有第二通风口,与第一侧壁相对的第二侧壁上设有第三通风口,第一通风口、第二通风口及第三通风口处均设置有防尘网;壳体上设有均为L型的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的水平段均与壳体顶部贴合,第一固定板的垂直段与第一侧壁贴合,第二固定板的垂直段与第二侧壁贴合;第一固定板的垂直段自由端通过第一转轴与第一活动板连接,第一固定板的水平段自由端通过第二转轴与第二活动板连接;第二固定板的垂直段自由端通过第三转轴与第三活动板连接,第二固定板的水平段自由端通过第四转轴与第四活动板连接;且第一活动板设于第二通风口处,第三活动板设于第二通风口处,第二活动板和第四活动板均设置在第一通风口处,且第二活动板和第四活动板的自由端相接。
该网络光纤收发器具有的优点如下:在壳体上的顶部和两个侧壁上均通风口,并且在通风口处均设置活动板,如果不需要进行散热,则使第一活动板盖住第二通风口,第三活动板盖住第二通风口,第二活动板和第四活动板均设置在第一通风口处,第二活动板和第四活动板共同盖住第一通风口,避免灰尘进入壳体。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在这些附图中使用相同的参考标号来表示相同或相似的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申请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
在以下描述中,对“一个实施例”、“实施例”、“一个示例”、“示例”等等的引用表明如此描述的实施例或示例可以包括特定特征、结构、特性、性质、元素或限度,但并非每个实施例或示例都必然包括特定特征、结构、特性、性质、元素或限度。另外,重复使用短语“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虽然有可能是指代相同实施例,但并非必然指代相同的实施例。
为简单起见,以下描述中省略了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某些技术特征。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网络光纤收发器,如图1所示,包括长方体型的壳体1和设置在壳体1内的光线收发模块,壳体1顶部设有第一通风口12,壳体1的第一侧壁设有第二通风口11,与第一侧壁相对的第二侧壁上设有第三通风口13,第一通风口12、第二通风口11及第三通风口13处均设置有防尘网;壳体1上设有均为L型的第一固定板2和第二固定板3,第一固定板2和第二固定板3的水平段均与壳体1顶部贴合,第一固定板2的垂直段与第一侧壁贴合,第二固定板3的垂直段与第二侧壁贴合;第一固定板2的垂直段自由端通过第一转轴23与第一活动板24连接,第一活动板24可以绕第一转轴23转动;第一固定板2的水平段自由端通过第二转轴21与第二活动板22连接,第二活动板22可以绕第二转轴21转动;第二固定板3的垂直段自由端通过第三转轴33与第三活动板34连接,第三活动板34可以绕第三转轴33转动;第二固定板3的水平段自由端通过第四转轴32与第四活动板31连接,第四活动板31可以绕第四转轴32转动;且第一活动板24设于第二通风口11处,第三活动板34设于第二通风口11处,第二活动板22和第四活动板31均设置在第一通风口12处,且第二活动板22和第四活动板31的自由端相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网格新通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四川网格新通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03127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柔性直流系统中单阀组退出方法
- 下一篇:灭弧装置以及供电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