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残留地膜回收机组的收集系统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621007675.X 申请日: 2016-08-30
公开(公告)号: CN206196279U 公开(公告)日: 2017-05-31
发明(设计)人: 邱尧生;李欢南 申请(专利权)人: 深圳市聚源天成技术有限公司
主分类号: A01B43/00 分类号: A01B43/00
代理公司: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44102 代理人: 邱奕才,郑永泉
地址: 518101 广东省*** 国省代码: 广东;44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残留 地膜 回收 机组 收集 系统
【说明书】:

技术领域

专利涉及农业用地膜清理、回收和再利用领域,更具体的说是一种残留地膜回收机组的收集系统。

背景技术

三十年前农用地膜推广,帮助中国农业增产增收。目前,我国地膜技术开发和覆盖地膜的使用量已经居世界第一位。随着农用地膜多年来不断推广和应用,残留在农田里的地膜越来越多,在自然条件下上百年都得不到降解,严重污染着环境。残留地膜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破坏土壤结构,影响耕地质量和土壤的透气性和透水性,致使农作物产量下降;二、残留地膜中的有害物质,使农作物根系无法生长而死亡,或则是该毒性致使农作物生长缓慢或黄化死亡;三、大量残留地膜存在于耕耘层,残留地膜缠绕造成农耕设备的机械工作部件不能转动,影响农机作业;四、未清理或清理出来弃于地头的残留地膜,被大风吹起四处散落,严重影响农村环境。

废旧地膜污染问题已经是世界很多国家面临的一个“顽疾”。防治农田“白色污染”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当前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废旧农用地膜的回收治理工作也是我国高度重视、重点扶持的项目之一,而且也是关系日后子孙后代生存发展的重要举措!

目前治理废旧地膜污染的方法主要有:

一、推广生物降解可回收环保型地膜,减少农用地膜“白色污染”,但现有技术中,无论是液态膜、光降解膜或者是纤维膜等生物降解膜,在农业生产试验中或多或少都存在问题,特别是技术不成熟以及市场价格因数致使生物降解地膜多年来难以推广。我国北方及西北大部分地区的作物栽培仍需要全程覆膜,但是生物降解型地膜由于其价格偏高,是一般农用地膜的两到三倍,农民根本无法承担。技术的不成熟也是推广的重要障碍,降解地膜在农业生长后期往往失去保墒、保温性能,有的膜甚至还没有过农作物生长期就已经风化。

另一严重的问题是,生物降解地膜降解后的脆片由于含有淀粉,植物纤维等有机质,容易与土壤颗粒胶合,回收难度比普通农用地膜更大,一般不予回收。但是生物降解地膜长期大量埋在土壤里,究竟会不会对土地造成影响,是不是完全降解为无害的碳水化合物并未经过科学论证,暂时没法确定。但是大量的人造化合物进入土壤内,可以预见极有可能带来隐蔽性更强、致使土地无法种植农作物污染物问题。该问题随着科技检测水平的不断提高,生物降解地膜降解后的残留化合物对土地的影响一定被人们逐渐认识和发觉,这将重复着“污染-治理-再污染-再治理”的老路,那今天我们这代人将如何去面对日后我们的子孙后代?

即使是生物降解地膜能够完全的降解,但是该新型地膜的应用并不能减少现在已经残留在农田中的废膜,即新型地膜的应用无法解决目前已经对土地造成严重污染的地膜问题。

二、采用人工和机械回收相结合的措施,花费大量人力物力,通过人力手工或耙子回收土壤表面残留的地膜,现有回收废膜机械主要是拖拉机牵引多层梳型耙子或环形滚动钉齿式残留地膜清除机,也有部分新型的废膜机械回收埋在泥土中的地膜(0~8cm深度)。但是上述方式均只能对农田表面的大张废膜进行捡拾,而对清除每年不断增加残留在土地耕作层(10~30cm深度)之间的废膜则毫无效果,因为该深度的地膜由于埋藏多年,已经与土壤结成一体,通过机械的方式进行回收,刨起力度太小则无法将该深度的地膜拉出,刨起力度太大则容易拉断地膜,同样无法拉出地膜。而且上述方式只能用于回收面积较大,较长的地膜,对于地膜碎块完全没有办法,小面积的地膜根本就无法通过上述方式耧出去。对于回收的地膜,很多处理的方式是堆积起来进行焚烧,造成对空气的二次污染。根据相关研究数据显示,即使采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回收,耕种满10年农田土壤中每亩仍含有17公斤残留地膜,耕种满20年农田土壤中每亩仍含有28公斤残留地膜,耕种满30年农田土壤中每亩仍含有45公斤残留地膜。随着土地耕种期的延长,农田里残留地膜数量将迅速增加,50年后该土地将无法耕种,即使是现在,农作物的成活率也随着土壤内地膜的含量的增加而下降。因此,如何处理目前我国东北、西北等地区耕地残留地膜的问题,恢复土地的种植能力是关乎我国民生和未来国家战略的大问题。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聚源天成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聚源天成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00767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