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脑侧室引流导引器有效
申请号: | 201620993059.X | 申请日: | 2016-08-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6453847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01 |
发明(设计)人: | 蓝孝全;马建林;黄智勇;周大鹏;李国良;于江平;周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蓝孝全;青岛市城阳区人民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B34/10 | 分类号: | A61B34/10;A61B90/11;A61B17/34;A61M1/00 |
代理公司: | 青岛中天汇智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7241 | 代理人: | 赵翠,万桂斌 |
地址: | 2660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侧室 引流 导引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外科装置,具体是一种神经外科手术中的脑侧室引流导引器。
背景技术
当某些原因引起脑室系统积水的时候,往往根据病情的发展需要对脑室系统进行插管引流术,减少脑脊液的量,缓解脑积水引起的症状和损害。人体头部脑室系统位置相对固定,CT扫描时使CT扫描线与人体重要的基线OM线(听眦线,外耳道与眼外眦的连线)平行,基于这个基线可以初步推断脑内的结构位置,特别是脑室系统的位置。
在实际工作中,脑外科医生都是参照CT片,凭经验在颅骨表面标记钻孔,然后按照一定角度进行引流管的穿刺,无法准确将引流管放至最佳位置,并可能由于置入位置不准确导致引流不成功,成功的标准以有脑脊液流出为准,如果不成功还要反复调整,造成脑组织的损伤。穿刺失败最主要的原因是穿刺点和穿刺方向不对,因此应严格确定穿刺点,掌握穿刺方向。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为提高脑外科穿刺的成功率,减少对患者脑组织的损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可帮助医生固定穿刺点及穿刺方向的导引器。
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脑侧室引流导引器,包括导板,导板上设置与导板相交的导管,导管的轴截面将导管及导板分成两部分,导板上还设置可将两部分导板对接在一起的连接结构,所述导管的内径大于等于引流管的外径。
所述导板是根据头颅CT扫描结果进行建模并3D打印得到的,导板的下缘边线与患者的OM线重合,其曲度与患者头颅完美贴合,利于定位。
所述导管在导板上的位置以及倾角是根据头颅CT扫描结果进行确定的。
引流手术前,将导板的两部分接合,形成完整的导管,穿刺针及引流管通过导管进行穿刺,穿刺完后需要将导引器去除。但因引流管后端所附带的结构都比进入导管的部分粗大,在引流成功后导板无法顺着引流管抽出,因此在设计导板的时候将导板分成两部分,使用时通过连接结构连接,引流成功后则打开连接结构将导板分离为两部分以顺利移除。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结构为配合使用的凸起和凹槽,在导板的一部分上设置凸起,在另一部分上设置凹槽,当需将导板的两部分对接时,将凸起卡进凹槽中即可实现对接。该连接结构制作时凸起和凹槽与导板一体打印成型,无需再另行加装连接结构,制作简单,使用方便。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结构为配合使用的圆锥体与环形固定件,圆锥体的底固定于导板上,环形固定件的内圆直径小于圆锥体的底面直径,所述圆锥体被导管的轴截面分成两部分,分别位于导板的两部分上。当将两部分导板接合时,形成完整结构的导管及圆锥体,此时将环形固定件从圆锥体的顶套在圆锥体上,当环形固定件落至与其内圆直径相等的圆锥体截面时,环形固定件将圆锥体紧紧固定住,实现导板两部分的连接。在引流成功后,由于引流管后端为粗大的连接件部分,不能将导引器退下来,可以将两个环形固定件取下后,将导板以导管为中心分离成两部分即可方便取下。该连接结构制作时圆锥体与导板一体打印成型,无需再另行加装连接结构,制作简单,使用方便,且连接牢固,并容易打开。
更进一步地,上述连接结构为配合使用的截顶圆锥体与环形固定件,截顶圆锥体的底固定于导板上,环形固定件的内圆直径大于截顶圆锥体的顶面直径且小于截顶圆锥体的底面直径,所述截顶圆锥体被导管的轴截面分成两部分,分别位于导板的两部分上。相比于圆锥体,截顶圆锥体使用起来更安全,不会由于存在尖顶而损伤医护工作人员及患者。
更进一步地,环形固定件的内圆直径与圆锥体从底向顶1/6-3/4位置的截面直径相等,在此区间内,既能保证环形固定件将圆锥体牢固的固定在一起,又能方便环形固定件的取下(环形固定件与导板之间存在一定间隙,方便手指借力),更进一步地,优选1/3。
进一步地,连接结构还可以采取的方式为锁扣、粘接等。
进一步地,导板上还设置耳部辅助定位孔,使用时,定位孔卡在患者耳部,使导板的边线与OM线重合,方便导板的准确定位。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脑侧室引流导引器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数据采集:对头部进行CT扫描并存储扫描数据;
(2)三维模型的构建:将CT扫描数据导入建模软件并依据CT扫描数据建立导引器的三维模型;
(3)3D打印导引器:依据构建的三维模型打印导引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蓝孝全;青岛市城阳区人民医院,未经蓝孝全;青岛市城阳区人民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99305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蓄电池组维护系统的高压切换模块
- 下一篇:一种背夹充电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