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子输注泵的防阻塞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20989558.1 | 申请日: | 2016-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6275879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27 |
发明(设计)人: | 陈富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富强 |
主分类号: | A61M5/142 | 分类号: | A61M5/142;A61M5/165;A61M5/16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5300 江苏省泰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子 输注泵 阻塞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输注泵领域,尤其涉及电子输注泵的防阻塞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疗设备也在不断的进步,传统普通的静脉输液无法监测输液的流速做到精确给药,对于临床微量输注药液,普通的静脉输液已经满足不了,因此诞生了输注泵,治疗更加个体化;目前市场上出现各种类型的输注泵,但其功能较为单一,具有很大的安全隐患,输注泵是对病人进行给药的装置,是不允许出现任何的错误的,一切都与病人的情况是息息相关的,现有的输注泵结构较为简单,在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持静脉通路的顺畅,防止堵塞;堵塞会造成给药量不足,从而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威胁到部分病人的生命,造成医疗事故,因此需要设计电子输注泵的防阻塞装置。
申请号为CN201520598269.4的专利,公开了一种一次性输注泵,包括一次性输注泵本体,还包括透明滴管、滴数检测装置、流量监测装置和报警装置;透明滴管与一次性输注泵本体相连用于观察滴液,滴数检测装置与透明滴管相连用于检测药液滴数,流量监测装置与滴数检测装置相连用于将滴数转化为流量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报警装置与流量监测装置相连用于异常情况下的报警。使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次性输注泵,可实时监测输注时的药液流量,当设定时间内的药液流量超过警报阈值或者剩余药液量达到警报阈值时,输注泵发出警报。监测到的流量数据还可以通过无线发送的方式发送至终端服务器,可使得医护人员进行远程监控,相关数据也可进行存储。此专利虽然具有报警装置,但是没有针对性的防堵塞装置,仍是存有不足,所以需设计电子输注泵的防堵塞装置。
发明内容
针对这一问题,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电子输注泵的防堵塞装置,其结构特征在于包括输注泵主体,贮液袋,过滤膜,报警装置,流量检测装置,排阻装置;所述过滤膜与输注泵主体连接,所述报警装置与流量检测装置连接,所述排阻装置一端与输注泵主体连接,一端与贮液袋连接,所述排阻装置上设有限定开关,所述限定开关与流量检测装置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过滤膜包括第一过滤膜、第二过滤膜,所述第一过滤膜位于位于输注泵主体的一侧,所述第二过滤膜距离输注泵主体的距离大于第一过滤膜到输注泵主体的距离,所述第一过滤膜的孔径为0.2um,所述第二过滤膜的孔径为0.4um;采用双层过滤膜,能够更加有效的进行过滤,流动相经过第二过滤膜,粒径较大杂质已经被过滤,剩下的杂质再次经过第一过滤膜,最终被过滤,既有效的过滤了杂质,又能很好的保护到第一过滤膜,且对第一过滤膜起到一个支撑的作用,减少第一过滤膜的损耗,降低过滤的成本;
进一步的,所述流量检测装置设有一定的流量数值,当所述流量检测装置低于所述流量数值时,所述限定开关打开,且所述报警装置发出警报;当所述流量检测装置高于所述流量数值时,所述报警装置发出警报;与传统的输注泵不同,本实用新型中,在流量较低的情况下,能够打开限定开关,使得流动相能够从另一支路进入输注泵中,及时的保障给药的供给量;
进一步的,所述贮液袋经环氧乙烷灭菌,所述输注泵主体上设有密码锁,安全卫生问题,一直是医疗领域的重点,贮液袋经过灭菌,有效保障病人的安全,电子输注泵具有一定的操作性,增加密码锁,避免外人触发修改电子输注泵的参数,保障病人的人身安全。
本实用新型能够有效的过滤流动相中的杂质,防止堵塞输注泵,设有排阻装置,能够有效的针对堵塞后的情况作出处理,不再是完全依靠医护人员的操作,能够及时的采取相应的措施,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视角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电子输注泵的防堵塞装置,其结构特征在于包括输注泵主体,贮液袋,过滤膜,报警装置,流量检测装置,排阻装置;所述过滤膜与输注泵主体连接,所述报警装置与流量检测装置连接,所述排阻装置一端与输注泵主体连接,一端与贮液袋连接,所述排阻装置上设有限定开关,所述限定开关与流量检测装置连接。
更具体的,所述过滤膜包括第一过滤膜4、第二过滤膜3,所述第一过滤膜4位于位于输注泵主体1的一侧,所述第二过滤膜3距离输注泵主体1的距离大于第一过滤膜4到输注泵主体1的距离,所述第一过滤膜4的孔径为0.2um,所述第二过滤膜3的孔径为0.4um;采用双层过滤膜,能够更加有效的进行过滤,流动相经过第二过滤膜,粒径较大杂质已经被过滤,剩下的杂质再次经过第一过滤膜,最终被过滤,既有效的过滤了杂质,又能很好的保护到第一过滤膜,且对第一过滤膜起到一个支撑的作用,减少第一过滤膜的损耗,降低过滤的成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富强,未经陈富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98955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