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生态浮岛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20971312.1 | 申请日: | 2016-08-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6328211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14 |
发明(设计)人: | 于田田;孙百宁;李博;刘烨;范长喜;高彦波;高声远;佟镇;郑冬宇;曹大伟;徐志;王影;李远帆 | 申请(专利权)人: | 岭南新科生态科技研究院(北京)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3/32 | 分类号: | C02F3/32 |
代理公司: | 北京宣言律师事务所11509 | 代理人: | 赵建刚 |
地址: | 100124 北京市朝***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态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生态环境工程领域、水污染治理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芦苇-火山岩复合基质的可沉降的生态浮岛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日益提高,随之城市人口显著增加,导致市政污水和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当污水排放速率大于自然水体净化速率而城市污水处理设施不完善时,则会引起河道的水体污染,进而破坏水生态平衡,由此严重影响城市河道生态功能的发挥和市容的整洁、美观。
为了合理利用有限的水体资源,减少水体污染物的排放,一些城市使用污水处理厂二级处理后的污水回补河道作为景观水,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由于再生水未经深度处理,形成氮、磷污染较严重,景观水的总氮浓度可达20mg/L、总磷浓度为3mg/L左右,约为地表V类水质标准值的十倍。若用于回补景观河道的水体不采取必要措施进行二次净化,极易造成地下水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因此,大幅削减再生水中氮和磷已成为目前再生水回用河道生态治理中亟须解决的问题。
目前利用附生水生植物和微生物的生态浮岛技术可成为原位净化处理再生水回用河道水体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生态浮岛的工作机理是:通过浮岛上的水生植物的强大根系吸收水体中氮、磷等物质,吸收后的氮、磷等物质可成为植物体的组成部分或通过代谢、矿化作用转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根系可释放出降解有机物的分泌物,促进水体净化。水生植物丰富的根系可为微生物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可作为生物膜载体以提高净化效率;某些水生植物可以分泌抑制藻类生长的化学物质,水生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对富集水体重金属具有吸收、吸附、降解等综合作用,最终形成良好的生态系统,美化环境,为河道创造景观效果。
目前,生态浮岛多以漂浮在水面上设计,较少有根据植物特性进行竖向位置变化的设计。公告号为CN202272773U、公告号为CN201777934U和公告号为CN201999795U的专利中,均采用在水底固定打桩,通过连接于固定桩的拉线来调节浮床体在水下的位置。这种水位调节方式加大了现场浮床体安装时的施工难度,增加成本,而且若水位变化频繁则难以实现浮床体位置随水位的及时调节,对于以后的维护也带来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根据水位和生物量变化下沉和上浮的生态浮岛装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生态浮岛装置包括:一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浮岛体,两个以上所述浮岛体之间连接;所述浮岛体包括一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漂浮载体,两个以上所述漂浮载体之间连接;所述漂浮载体包括浮板、浮篮和浮筒,所述浮板和浮筒相互连接,漂浮在水面上,能够随着水位和重力的变化而下沉和上浮,所述浮篮固定在所述浮板上,所述浮篮自顶部向下凹陷形成种植腔和滤料腔,所述种植腔内种植水生植物,所述滤料腔内装填生态填料。
优选地,所述浮板包括插孔和连接孔,各个所述浮板通过连接孔连接,所述浮篮置于所述插孔中,所述浮篮的上口径大于所述插孔的直径。
优选地,所述浮篮为倒置圆台结构,所述滤料腔位于浮篮底部,所述种植腔位于浮篮上部,所述种植腔的壁上开设有若干条孔道,所述滤料腔的壁为网状结构。
优选地,所述浮筒的材质为高分子量高密度合成材料,四角设有连接环,所述浮筒通过所述连接环连接在所述浮板上,所述浮筒之间通过所述连接环连接。
优选地,所述浮板和浮筒的浮力大于浮篮重量及所述种植腔内水生植物在环境中的最大生物量和所述滤料腔内生态填料的重量之和。
优选地,所述生态浮岛装置还包括围设在所述浮岛体四周的框架。
优选地,所述框架和所述浮篮均由活性炭制作而成。
优选地,所述种植腔内种植芦苇,所述滤料腔内填置火山岩滤料。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生态浮岛装置,能够根据水位和重力的变化而下沉和上浮,浮岛装置由浮岛体自由连接组成,能够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调整浮力装置的总浮力,采用芦苇和火山岩复合基质,在水质净化中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生态浮岛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浮岛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浮板和浮筒的连接示意图;
图4是连接锚连接平面图。
其中,1:漂浮载体;2:浮板;3、浮篮;4、浮筒;5、连接环;6、连接锚;7、孔道;8、插孔;9、连接孔;10、种植腔;11、滤料腔;12、螺丝;13、螺丝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岭南新科生态科技研究院(北京)有限公司,未经岭南新科生态科技研究院(北京)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97131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