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小功率无线电能传输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20961846.6 | 申请日: | 2016-08-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6250854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13 |
发明(设计)人: | 吕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J50/12 | 分类号: | H02J50/12 |
代理公司: | 苏州市中南伟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2257 | 代理人: | 李阳 |
地址: | 2150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功率 无线 电能 传输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能传输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小功率无线电能传输装置。
背景技术
无线电能传输和有线电能传输是对应的,传统电气设备的接触式供电因触点接触摩擦产生火花、绝缘与导体消损的问题,严重缩短电气设备的使用。另外,有线电能传输也不能满足一些特殊应用场合的需要。现有技术中,设计电能传输的技术有电磁感应技术、谐振式强磁耦合技术和电磁波辐射技术。一般的电磁感应分为静电感应和动电感应两类。静电感应方案是利用容性耦合传输能量,系统通过产生高频、高压的交变电流产生电场,在两个或多个相互隔离的端点之间传递能量,但要实现高频、高压的交变电流存在一定难度。动电感应方案利用感性耦合传输能量,有时也成为疏松耦合式能量传输,在初级线圈中通上交流电,产生交变的电场,利用近场范围内线圈之间的互感来实现能量的传输。该方案的主要缺点是传输效率会随着的传输的距离迅速衰减。谐振式强磁耦合技术,系统由两个具有相同谐振频率的线圈回路组成,采用单层线圈.两端各放置一个平扳电容器.共同组成谐振回路。当发送端接通电源后,两个线圈都以相同的频率振动.从而产生强大的电磁场,通过“电振”传递电能。电磁波辐射方案在供电端将电能转化为电磁波的形式并向空间发射,在接收端收集并恢复成直流或交流电的形式。电磁辐射方案的原理较为成熟,但在大功率的情况下,对天线的设计要求较高。
有鉴于上述的缺陷,本设计人,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小功率无线电能传输装置,使其更具有日常生活中电能输送的利用价值。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小功率无线电能传输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传输效率低、对设备要求高、操作复杂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小功率无线电能传输装置,包括依次电联接的滤波整流电路、自激振荡电路、发射电路与接收电路,所述自激振荡电路包括4条并联支路,电阻R1与电阻R3串联形成第一条支路,电感L2与场效应管Q2串联形成第二条支路,场效应管Q2基极端连接在电阻R1与电阻R3的公共端,电阻R2与电阻R4串联形成第三条支路,电感L1与场效应管Q1串联形成第四条支路,场效应管Q1基极端连接在电阻R2与电阻R4的公共端,在电阻R1与电阻R3的公共端和电感L1与场效应管Q1的公共端之间连接有二极管D1,在电阻R2与电阻R4的公共端和电感L2与场效应管Q2的公共端之间连接有二极管D2,所述发射电路包括调谐回路,调谐回路的一端连接在电感L2与场效应管Q2的公共端,另一端连接在电感L1与场效应管Q1的公共端。
进一步地,所述调谐回路由若干电容并联后与电感LA并联组成。
进一步地,所述自激振荡电路还并联有第一发光电路,所述第一发光电路包括相串联的电阻R5、发光二极管LED1,以及与电阻R5及发光二极管LED1并联的电容C9。
进一步地,所述接收电路由若干电容并联后与电感LB并联组成,所述接收电路输出端连接有相并联的全波整流电路与第二发光电路,所述第二发光电路包括相串联的电阻R6、发光二极管LED2,以及与电阻R6及发光二极管LED2并联的电容C18。
进一步地,所述滤波整流电路采用RC型滤波整流电路。
进一步地,所述场效应管Q1与所述场效应管Q2上均设置有散热片。
进一步地,所述电感LA和所述电感LB为直径14-16cm的普通单线圈,面对面设置,中间磁耦合距离D可调节,调节距离为0-50cm。
借由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1、通过设置自激振荡电路,能够产生高频正弦信号,通过设置有谐振回路,能够对高频正弦信号进行调谐,调谐后的中心频率等于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的固有频率,使得磁场耦合最强,传输效率最高,随着接收端电压增大,相应的能量传输距离越远;
2、通过设置有散热片,能够保证在正常工作的过程中,及时有效地对场效应管进行散热,避免场效应管产生的大量热量烧坏元器件,保证整体装置的正常运行;
3、通过设置有14-16cm普通单线圈的电感LA与电感LB,相对于一般的线圈直径更小,圈数更少,重量更轻,谐振时电磁能量大,整体结构更优化;
4、整体装置不需要对现有插座进行改装,只需要插入发射端模块即可,接收端模块提供负载供电接口,设计合理,能够为现有的小型家电提供高效的无线充电功能,得到广泛地应用;
5、无线传输是从电源到负载不经过电气直接接触的一种能力传输方式,安全方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大学,未经苏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96184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自循环润滑冶金用减速机
- 下一篇:永磁电机和空调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