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可调节等凸双非球面人工晶体有效
申请号: | 201620853071.0 | 申请日: | 2016-08-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6534733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03 |
发明(设计)人: | 张劲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新产业眼科新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F2/16 | 分类号: | A61F2/16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世纪恒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44287 | 代理人: | 胡海国 |
地址: | 518057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高新区南区科技***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调节 凸双非 球面 人工 晶体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调节等凸双非球面人工晶体。
背景技术
人工晶体是一种能植入眼内的人造透镜,用于取代因为白内障疾病而变混浊的人眼中的天然晶体。人工晶体的形态,通常是由一个圆形光学部件和周边的支撑袢组成。光学部件是由透明的高分子材料制成的。这些高分子材料可以是硬的,也可以是软的。由硬材料制成的人工晶体,必须通过一个较大的切口(通常大于6毫米)才能植入眼内,现在已逐步被淘汰。由软材料制成的人工晶体,也经常被称作可折叠人工晶体,可以在折叠或卷曲后通过一个较小的切口(从小于2毫米到3毫米)植入眼内。目前用于制备可折叠人工晶体的软性材料主要分为硅胶、亲水性丙烯酸酯(水凝胶)、和疏水性丙烯酸酯等几类。
后囊混浊,也称作二次白内障,是人工晶体植入后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后囊混浊是由于白内障手术后残留的晶体上皮细胞增殖迁移到人工晶体的后表面和后囊之间造成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如何阻挡白内障手术后残留的晶体上皮细胞增殖迁移到人工晶体的后表面和后囊之间的问题。
为到达上述之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调节等凸双非球面人工晶体包括:
光学部,所述光学部的前表面和后表面呈等凸且非球面的外凸曲面设置,且在所述后表面上凸设有沿所述光学部的周缘延伸的环形接触部,所述环形接触部凸出高度大于所述后表面的外凸尺寸,所述环形接触部用以在所述人工晶体植入眼球后,与后囊的内表面接触;以及,
两个支撑袢,对称设于所述光学部的外周面。
优选地,所述环形接触部的后端面呈曲面设置。
优选地,所述环形接触部与所述光学部的外周面呈平滑过渡设置。
优选地,所述环形接触部的后端面呈圆弧面设置。
优选地,所述光学部的外周面与所述环形接触部的外表面相切。
优选地,所述环形接触部与所述后表面之间呈平滑过渡设置。
优选地,所述后表面的凸出高度为h,h为0.2至0.4mm。
优选地,所述环形接触部凸出高度H,H-h>0.3mm。
优选地,所述光学部与每一支撑袢的连接处的厚度,对应大于相应的支撑袢的厚度。
优选地,所述光学部的周缘处设有光学标签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在所述后表面上凸设有沿所述光学部的周缘延伸的环形接触部,所述环形接触部凸出高度大于所述后表面的外凸尺寸,所述环形接触部用以在所述人工晶体植入眼球后,与后囊的内表面接触,以阻挡白内障手术后残留的晶体上皮细胞增殖迁移到人工晶体的可调节等凸双非球面人工晶体和后囊之间。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调节等凸双非球面人工晶体的一实施例的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图1所示的可调节等凸双非球面人工晶体经过面0AB剖视后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局部III的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 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新产业眼科新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新产业眼科新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85307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八维二次超混沌模拟电路
- 下一篇:一种十一维三次混沌模拟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