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感应防盗损车衣有效
申请号: | 201620851215.9 | 申请日: | 2016-08-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6501692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19 |
发明(设计)人: | 郑明聪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德荣汽车用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J11/00 | 分类号: | B60J11/00;G08B13/19 |
代理公司: | 北京联瑞联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411 | 代理人: | 郑自群 |
地址: | 610000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感应 防盗 损车衣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防护用品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感应防盗损车衣。
背景技术
车衣俗称汽车服饰,即按汽车的外形尺寸用凡布或其它柔韧耐磨材料制作的外罩衣,汽车的防护用品能对车漆、车窗玻璃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特别是高档小车,经常使用车衣能够延长车漆使用寿命,使车漆光亮如新。目前的自动遥控车衣设有车衣、收储车衣的壳体和遥控器,壳体内设有一个圆形转轴、带动转轴转动的电机、蓄电池、转换器和控制器,车衣缠绕在转轴上,电机带动转轴旋转实现车衣的收纳和展开;壳体下面设有底座,底座下面设有垫脚,壳体上设有遥控接收装置和充电接口,遥控接收装置通过数据线与控制装置连接,通过遥控控制车衣的收放,方便自如。但是由于套上车衣的汽车久置在夜间,很难被人发现,存在被到和被损坏的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自动性能强,防止车辆久置或在夜间被盗损的感应防盗损车衣。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感应防盗损车衣,包括车衣,射频遥控器、底盘、旋转收纳器、外壳、脚垫和电源;所述电源设置在底盘底部,所述底盘的中心设有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包括螺杆,支撑杆,电机和控制模块,所述电机包括升降电机和传动电机,所述升降电机底部设有第一齿轮,所述螺杆底端设有与第一齿轮配合的第二齿轮;所述传动电机底部设有传动齿轮;所述传动齿轮配合连接有转动齿轮;所述底盘底部设有灯管和与底盘边缘环向平行的红外人体感应器;所述控制模块包括控制器、射频模块、通讯模块、数据处理模块、振动模块、驱动模块、警报模块、响铃模块和灯光模块;所述控制器分别与红外人体感应器、射频模块、通讯模块、数据处理模块、振动模块、驱动模块和警报模块连接,所述控制模块与电源连接,所述驱动模块分别连接响铃模块和灯光模块。
进一步的,所述射频遥控器上设有控制红外开关的红外按钮和控制车衣收纳的收纳按钮;所述射频遥控器与射频模块无线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电源为充电电池或太阳能电池,并分别与升降电机、传动电机、灯管和控制模块连接并提供电能。
进一步的,所述数据处理模块设有车距0-15厘米的危险区和15-30厘米的预示区。
进一步的,所述脚垫为橡胶吸盘脚垫。
本实用新型感应防盗损车衣,其有益效果在于:红外人体感应器在底盘底部环状设置,全方位感知路过人群,及时将信号范阔;数据处理模块设有车距0-15厘米的危险区和15-30厘米的预示区,当红外感知人体在0-15厘米的危险区时,发出响铃并灯管闪亮,提醒靠近者远离,防止被盗或被损坏。当红外感知人体在15-30厘米的预示区时,信号传送给警报模块,警报模块将报警信号传送给驱动器,驱动器驱动灯光进行闪亮,提示车辆的位置坐标,防止被损坏。如车主或亲近人靠近则可通过射频遥控器关闭红外感应器,避免报警,同时车主也可根据情况关闭红外感应器,保护声音环境。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感应防盗损车衣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感应防盗损车衣的仰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感应防盗损车衣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感应防盗损车衣的控制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1-底盘,2-旋转收纳器,3-外壳,4-脚垫,5-电源,6-螺杆,7-支撑杆,8-控制模块,9-升降电机,10-传动电机,11-第一齿轮,12-第二齿轮,13-传动齿轮,14-红外人体感应器,15-灯管,16-转动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及附图来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德荣汽车用品有限公司,未经成都德荣汽车用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85121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